第149章(2 / 2)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2814 字 14天前

“费迪南!”康熙见三人不答话,又向费老头叫了一声。

“奴才在!”

“听说那些回屯的旗人被你和萨布素操练的很惨啊!不少人都写信到京城求情,还有的把状子写到了内务府,告你不遵朕命,恣意妄为。尤其是你让那个杨中讷带着私自出关的汉人大肆开荒,更为诸人不喜。这些事,你自己怎么看?”康熙问道。

“皇上!京旗再不操练,可就真的毁了。想必您也知道,那帮人的所作所为是何等不堪。刚到奉天,就被奴才把几个参领、佐领还有一位奉恩将军给发配到了宁古塔,这不是奴才的本意,实在是这些人太不成器!事实上,如果按那几个家伙的罪,杀了都不算过份。……有句俗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奴才虽然不敢完全苟同,可是,奴才还是觉得,与其一直养着这么一群废物,还不如今天好好让他们吃些苦,至少,也要让这帮家伙不至于拖了咱们大清的后腿!……至于那些开荒的汉人,皇上,他们一部分是回屯的旗人裹到奉天的,另外一部分要不是在家乡过不下去,恐怕也不敢冒着禁令闯关。这等情况之下,总不能再挨个轰进关来吧?那可是上万人呐!所以,奴才才会让杨中讷带他们去开荒。一来,安定这些人的人心;二来,说是回屯,可那些回屯的旗人里面根本就没有几个人懂得农事,不让这些汉人来,恐怕明年根本不产不出多少粮食来。皇上,才一个多月,那些汉人可就开了二十三万亩良田啊!”费老头一脸慨然地说道。

“是啊,旗人确实有些太不成器了!你处理的很好,只要你自己把持的住,朕就放心了!……该怎么做,你自己拿主意就是了!”康熙点了点头,像是同意了费老头的说法,又接着说道:“你在辽东的盐场开得怎么样了?”

“回皇上,经过赶工,盐场已经初步建成了。今年应当就可以出盐了。”费老头答道。

“那就好,打算好往哪儿销没有?”

“先打算的是销往蒙古、热河、察哈尔等地……几位蒙古王爷已经订了一批盐。不过,由于盐场初开,所以,奴才等人也没有打算制太多的盐。”费老头躬身答道。

“是这样……你们还是多弄一些,朕想让你把盐运一些去山东!”

“山东?”

“是啊!去年山东盐价涨的很厉害,可是,盐商却又大多不愿入鲁行盐,只愿到两淮或者长芦贩盐。此事让朝廷很是头痛…”康熙摇头说道。山东盐商不足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这是从明代就传下来的麻烦,他一时也难以解决。

“皇上,山东毗邻沿海,难道没有盐场?”

“有自然是有的!山东的制盐灶户不少,可惜,产盐量总是上不去。且胶东多山,盐运不便,所以,盐商大多不愿入鲁行盐,只愿到两淮或者长芦贩盐。是故,山东缺盐啊!”

“原来如此!……奴才遵旨!”费老头躬身应道,不过,他的心里却在不住地撇嘴:税那么高,谁愿意多产盐?两淮的盐商还不是在拼命贩私盐?再说了,山东的适于制造盐场的滩涂本就不多,平均产盐成本既高,运输又不便,盐商当然不愿意去贩了!……

“嗯!朕会告诉于成龙,让他到时候与你方便。”

“谢皇上!”

“……马德,你在吉林打了一仗,朕到现在也一直没有给你封赏,你知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奴才确实有些不太明白!还请皇上开导!”马德答道。

“你好像很在意朕的封赏?如果是别人,一定会说‘雷霆雨沐皆是君恩’,不会在意朕是不是封赏了他们的!……”康熙微笑道。

“皇上!不想要封赏的人不是没有,可是,绝对是少之又少。不过,奴才却不是那万里挑一的人选。而且,这场仗也不是奴才一个人打的,还有副都统沙尔虎达以及千余将士,奴才就算不在意自己,总也得替他们问一问呀!”马德答道。

“哈哈,好!”康熙大笑,“其实对你们的封赏朝廷早就开始在议了。只是先前事情太多,后来朝中诸臣又一起议论不休,拿不出个正式的决定,这才拖了下来。而且,朕也在考虑,要不要这么做!”

“不知皇上您在考虑什么?”马德小心地问道。

“朝议以为你与沙尔虎达皆有大功。诸位大臣以为沙尔虎达可晋为子爵,领宁古塔都统之职,暂行吉林将军事。至于你嘛……都说你是一员福将,而且通军晓政,不应继续留在满洲,而应入关为吏!”康熙笑咪咪地说道。

“我?入关为吏?”马德惊道。他在吉林的各项事业可才刚刚起步见效啊。

“没错!朝议你为三等伯,可领安徽巡抚一职!”

“安徽巡抚?”那个穷地方?马德的脸顿时就哭丧了起来,不过,他的两个同伴却只能示意爱莫能助的眼神。

“朕知道你在宁古塔弄了很多东西!……好像都很赚钱是不是?放心,只要是你的,朕就都给你留在那里,每年的收益,也不会让人少你一厘!”看着马德的脸,康熙觉得有些好笑。

“皇上,奴才还没管理过一个省这么大的地方啊!要不……您再找个人?”马德有些不甘心地问了一句。

“不成啊!如今朝中确实是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本来你和费迪南、于中三人都很合适。可是,于中要管着黑龙江的海关,费迪南的任务更重,光是京旗回屯一事就足够他忙活的了,而且朕今年说不定还要再遣一批旗人回屯,所以,他们两个都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