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页(2 / 2)

解缙沉吟道:“陛下,其实太子如此,也是顾念兄弟之情,臣斗胆以为,陛下不必过于苛责,兹事体大,确实还是小心为妙,微臣也是建议,从长计议为妙。”

说来也是奇怪,本来这太子和解缙,早已将汉王恨之入骨,谁知道这时候他们反而开始为汉王开脱了。

当然,他们如此假惺惺的开脱,只是为了避嫌,太子终究是汉王的兄弟,说出这些话,才最是妥当。

郝风楼在一旁冷眼旁观,心里便想笑,因为他知道,这太子和解缙能如此淡定,是因为必定会有人跳出来反驳他们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杨士奇。

郝风楼情不自禁的将目光落在杨士奇身上,似乎期待着杨士奇说些什么。

果然,接下来杨士奇便发话了,杨士奇正色道:“荒谬,越是兹事体大,就更该严惩,若是左一个从长计议,又一个有待商榷下去,事情拖得越久,反而会引发不安,解公之言,杨某恕难苟同,反而以为陛下所言甚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历朝历代,有多少这样的事?现在汉王反迹已露,若非及早察觉,届时不免要生灵涂炭,天下大乱不可,微臣以为,对待汉王,绝不能有恻隐之心,理应严惩。”

杨士奇的态度,其实没有出乎任何人的预料,太子和解缙可以假惺惺,可是杨士奇却是不能,朱高炽乃是凤子龙孙,又是藩王,只要他还活着,或者只要这一次网开一面,谁能保证,他不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此前弹劾汉王的是杨士奇,让汉王‘功败垂成’的也是杨士奇,他日汉王若还有机会翻身,他杨士奇,就真正死无葬身之地了。

杨士奇并不愿意整死汉王,可是现在情势如此,已经由不得他了。

第四百七十九章:明正典刑

杨士奇的坚决态度,通过振振有词的建言,倒是掷地有声,让人侧目。

太子和解缙,自然没有心思去反驳他。

朱棣则是脸色漠然,谁也看不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帝心难测,方才他还或许还痛斥太子妇人之仁,可是天子到底怎么想,却是未知之数。

“杨爱卿的意思是,朕应当立即昭告天下,重惩汉王么?”

杨士奇心里却是苦笑,事情到这个地步,一直都在被解缙利用,这一次,确实是吃了大亏,可是偏偏,他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微臣以为然。”

朱棣抿嘴一笑:“卿之所言,不无道理,家国天下嘛,朕是天子,自然是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就是国事,国事就是天下事,朕自然不会因私而废公,杨卿所言,甚是啊。”

朱棣似乎还有些犹豫,虽是这样说,却一时还是难以决断,最后他想起了郝风楼。

郝风楼的态度,其实并不重要,这家伙只是个锦衣卫同知,况且他和汉王的关系,在郝风楼看来,其实也只是不咸不淡,可是在旁人看来,却是如漆似胶,这些,朱棣当然清楚,朱棣也清楚郝风楼去见了徐皇后,徐皇后对郝风楼说了什么,朱棣即便不去问,也知道那么点儿眉目。

这些个大臣,其实朱棣心里自知,无论他们说什么,其实本心上,都对汉王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有人口里满是怜悯,心里却是求之不得,巴不得那汉王死无葬身之地。

朱棣绝不是傻子,当然清楚这其中的关节,所以这时候,朱棣很想问一问郝风楼的意思,他抿了抿嘴,道:“郝风楼,你呢,你怎么说?”

郝风楼本来是没有资格来此商议此事的,可是宫中召问,这才来了。既然天子特意请他来,郝风楼便知道,肯定想要征询自己的意思。所以在来之前,他早有腹稿,倒是并不显得失措,沉吟之后,郝风楼道:“儿臣不过是一介同知,本不该奢言此事,既然陛下问起,微臣的答案只有四个字。”

郝风楼咳嗽一声,接着一字一句的道:“明正典刑!”

阁中所有人的目光,顿时都落在郝风楼的身上。

这姓郝的,莫非也是要墙倒众人推,跟着落井下石一把?明正典刑这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汉王犯的事,若是明正典刑,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这郝风楼,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怎么看着,似乎和杨士奇一个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