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将军来了这凉山,感觉如何?”
沐晟苦笑,道:“从前,和将军打仗,总是觉得处处受制,输的有些冤枉,可是现在来了这凉山,看到这朝气蓬勃,方才知道,这朝廷,输的一点也不冤枉。”
沐晟沉默一下,继续道:“从前总以为,平南王殿下和将军以区区一隅之地,对抗两京十三省,实在是异想天开,今日方知,这一隅之地,无论是郝家和土司,还是下头的平头百姓,竟个个都是朝廷的敌人,而朝廷那边……”沐晟不由摇头,苦笑道:“这能为朝廷分忧的,除了庙堂上的诸公,也就是一个个的地方士绅和军户了,朝廷富有四海,可是能拿出来的军饷,却不及郝家的一半,朝廷疆域万里,可是能动员的人,却不过数百万而已,而郝家这里,则是以千万人为一人,人人都为谅山军的得胜而欢欣鼓舞,商贾们捐献钱财,妇孺们支援战争而去做义工,男人们踊跃进入幸伍之间,读书人四处鼓动宣讲,便是那寻常的匠人,亦是甘愿加班加点,赶制军需,将军,有些话,真是可笑,当年太祖皇帝在的时候,造黄册制度,将百姓分为军匠民医户,便是指望,一旦有事,朝廷便可利用黄册,来调度各户的人手,为朝廷效命,可是太祖陛下,想法终究是好的,可是结果却是种花得豆,不曾想到,这太祖所想的皇道乐土,最终却是出现在了谅山。沐某人别的也不懂,这经济之道、施政之道,我是门外汉,可是许多事,管中窥豹,倒也能看出一些名堂。郝将军,你自己也说,咱们是老相识,所以有些话,我说了你也莫要见怪,谅山的东西,我也大抵看出来了一些,无非就是各取所需,将所有人的利益摆在台面上,无论郝家做什么事,都能大家知道,此事做成之后,大家能从中获得可预期的好处罢了,也正因为如此,郝家不必给他们头上悬一根鞭子,这谅山的士农工商,也都能尽力去给郝家办事。而沐某人……所需就把自己的诉求也摊在台面上,沐家上下,愿为平南王分忧,即便是为此拼上性命也在所不辞,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既然沐家已经决心归顺,那么自此之后,我和我族人们的性命,就交在殿下和郝将军手上,可是嘛……”
沐晟沉吟片刻,道:“可是嘛,事成之后,沐家想要的,依旧还是世镇云南,愿为郝家,永镇西南。”
郝风楼却是笑了,目光炯炯的看他,他知道,沐晟是个极为聪明的人,短短几天时间,他已得知了如何与自己以及父王打交道的办法,谅山这儿的风气,确实极少有遮遮掩掩的习惯,他如此单刀直入,确实很对郝风楼的胃口。
不过……
郝风楼却是摇摇头,叹息道:“云南?我看,还是罢了吧。”
沐晟脸色微变,不禁皱眉。
郝风楼慢悠悠的道:“你只看到了谅山,可是却是忘了,这谅山的外头是什么,沐将军以为,十年二十年之后,云南依旧还是边陲之地么?世镇云南,是朕不了西南的,这里,分明就是天下的中心,何来西南一说?所以,你们沐家若想享富贵,大可以来凉山,留在云南也可,可是想要镇守边疆,只怕,却要挪挪地方,有一句话,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是啊,从前这句话,只是空话,从前的王土,不过是肥沃的土地,哪里适合耕种,便是王土,所以但凡边陲之地,朝廷即便拿下,几代之后,却依旧失守,为何?无非是朝廷留着这些不毛之地,只是负担而已。可是哪,现在却是不同了,沐将军,这世道依旧不同了啊,你可听说,前些时日,有船队自海防港出发,一路向西,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居然用了整整四年时间,竟是重新回到了海防么?历经四年哪,真是不容易,你看看,这个天下,有多广阔,沐将军今日所想的,只是想要进兵金陵,只是想要夺这‘天下’,可是这‘天下’太小太小了,商贾们需要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货,匠人们制造的商品需要兜售到无数人的手里,这个天下,不能再以土地的肥沃而论王土,你看这凉山,从前这里,就是不毛之地,可是你看这里的树林,这里的大山,都去了哪里?从前这些东西,都是一钱不值,而如今,却都是银子,你明白了么?银子是赚不完的,所以我这天下,也远远比你所想到的要广阔的多,沐将军当真要永镇天下么?不如这样,你我做个约定,十年之后,咱们的边界在哪里,沐家便封在哪里,你们将镇守比云南要多许多倍的土地,管理数倍的人口,永远为咱们,为这谅山的许多人,为眼下这‘天下’的百姓,镇守疆域,世袭罔替,子子孙孙,只要沐家尚有一人,便可延续万世。”
沐晟顿时愕然,他突然发现自己小看了这个家伙,这个家伙,每日皱着眉在琢磨着事,自己还以为,他所想的是金陵,是两京十三省,可是现在看来,自己竟是将他看轻了。
沐晟此时,不由哂笑:“好,十年为期,一言为定!”
第八百三十五章:欲壑难填
目送走沐晟,郝风楼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诚如郝风楼所言,时代已经变了,沐晟这些人,甚至于是金陵的那些人,或许他们所想的,不过是一个叛贼郝政,一个逆贼郝风楼。
可是他们哪里会知道,对于郝风楼来说,所谓的天下,实在太小太小。
眼光的长远和大小,本质上就是根据食利集团而定的,对于一个以地主士绅为主要骨干组成的统治集团来说,他们的眼中,那两京十三省,才是真正的天下,因为只有这里,才最适合农耕,是天下最肥沃的土地,至于北至大漠,东至滨海,西至高原,南至万千林莽的所谓不毛之地,这些土地,不但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且让他们获得不了丝毫的收益。
就亦历史上的安南为例,明军拿下安南,改为交趾,并且开始进行统治,可是很快,他们便发现,问题出现了,交趾的土地,山峦众多,林莽遍地,想要开垦,非一日之功,地主士绅们,不能从中获得收益,所得来的,无非就是一些无用的皮毛和象牙罢了,可是为了这个交趾,朝廷却需要源源不断的派驻军马维持统治,而维持军马的补给,亦是天文数字,于是乎,虽然朱棣在时,一直都在勉强维持局面,可是从占领交趾开始,关于是否放弃交趾的争议就从未平息过。
其实对于明军来说,交趾的所谓‘叛乱’,其实不过是癣疥之患,朝廷若是当真用心,有两京十三省作为支持,有强大的明军维持局面,只要坚持下去,交趾是绝不可能落入叛贼之手的,最后撤军,无非原因只有一个,拿下交趾,已经违背了大明食利阶层的初衷,因为交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负担。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郝家能够成为谅山地主人,未必就是皇上宠幸,而百官对于此事,居然也都无动于衷,也并非是朝廷百官,和郝家抱有什么好感,只是因为,这个负担对于天子,对于百官来说,都是一个包袱,这个包袱,让所有人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同时,他们急需甩掉这个包袱,只是又还给那些敌对的安南旧王族,实在让人心有不甘,而且在颜面上也说不过去,朝廷不能接受交趾兵败的说法,倒不如将其承包给郝家这种二房东,于是皆大欢喜,乃至于和郝家再如何不对付的人,在这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居然也难得的保持着沉默。
而郝家却是大大不同,郝家在这里立足了,立足的原因,是彻底摒弃了那些所谓地主士绅,而重新培养了一个利益阶层,郝风楼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自此之后,这里成为了一个异端,而这些妖孽一般的存在,恰好利用了大明的闭关锁国,恰好成为大明朝对外商贸的唯一窗口,迅速的崛起,迅速的膨胀,很快便席卷西洋。
这个新的食利阶层,对土地的需求,不再只是土地的贫瘠和肥沃,旧有的地主士绅们,只能将农田化为他们的财富,可是新兴的这些统治阶层们看来,人口是巨大的财富,土地亦是如此,即便是树木,即便是一座孤山,一片汪洋,他们都可以从中榨出油水来,普天之下,没有一寸土地,不可以增长他们的财富,率土之滨,即便是个最原始的土人,他们亦可从中谋取到好处。
这就是区别,他们比从前的人,更加贪婪,更加没有节制,更加渴望扩张,因为地主是靠天吃饭,工坊主却是靠需求吃饭,需求越大,他们利润更多,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生产,而一旦需求停滞不前甚或者是猥琐,这对他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