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页(2 / 2)

有了黄忠、典韦、史阿的带头,本来想坚辞的郭嘉、贾诩等人自不能再推辞。于是乎,张绣、张任、张飞、周瑜、徐庶、甘宁、赵云、关羽、马超、张辽、刘晔、戏志才、赵雷等人都接受了王爵,他们被称为新汉开国十八王!

封完王爵,刘璋又封严颜、太史慈、关平、张郃、刘宪、庞德、庞统、诸葛亮、黄叙、刘宪、马腾、司马徽等人为公爵。越早跟随刘璋的人,得到的官爵越高,唯有严颜的爵位让人嗟叹不已。

当然,严颜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虽然他没有得到王爵,但他并不怨恨,只是觉得自己没有眼光。如今,刘璋能封他一个公,他已经觉得很庆幸了。否则,以他当初首鼠两端的行为,就算刘璋秋后算账,他都没办法!

刘璋要封的功臣倒也不多,仅仅三四十人,接着便是册封妃嫔。以前,刘璋可以含糊其辞,可他已经登基了,自然不能再躲避这个问题。蔡琰与刘璋相濡以沫,又是正妻,自然为皇后,而其他几人一概被封为妃子,倒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拓儿,上来!”功臣、妃子都封完了,刘璋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参见父皇,愿父皇江山永固!”刘拓也有些激动,虽然他做皇太子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事到临头,他还是有些无法压制心中的兴奋!

拉起刘拓的手,刘璋对着台下吼道:“朕是马上皇帝,今年已经年近六旬,不复当年之勇。你们需要的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今日在这受禅台之上,不仅仅是朕登基的日子,也是朕禅位的日子……”

“父皇,您……”刘拓大惊,他猛跪在地上道:“父皇春秋鼎盛,岂能言退?还请您收回成命!”

“拓儿起来!”刘璋扶起儿子笑道:“朕老了,没那么多精力去管天下。如今朕不是把政务都交给你处理么?为父相信你能管好这个国家,就算你管不好,不是还有为父么?站直了,拿出大汉天子的威仪,不要让为父失望!”

“诺!”擦了擦发红的眼睛,刘拓站起身矗立在刘璋的身边。

“来人,上龙袍、冠冕!”刘璋大吼一声,自有内侍捧着称帝用的东西走上受禅台。为了防止众人制止他禅位,他在暗中命人为刘拓准备好了一切。如今,生米煮成熟饭,别人想反对也来不及了!

亲手为刘拓换上龙袍、冠冕,又把传国玉玺递到他的手中,刘璋十分满意的看着威武的儿子,笑道:“从今日起,改元大汉,今年便是大汉元年。朕之子孙不得更改年号,直到汉灭亡。朕要让秦始皇未成的功业,在朕的手中开始,从元年到千年、万年!”

“大汉万万年……”台下的百姓都疯狂了,没有朝代更迭,就没有战争,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还需要付诸实践。可刘璋为天下,为百姓做的够多了,百姓们自不会质疑他的理想。只是谁也没想到,刘璋的理想最后还是实现了。

千年以后,当史学家提到刘璋的时候,都称他为——兴汉始皇!

(全书完)

尾声与后记

时间飞逝,一晃二十年。自从二十年前刘璋登基,并禅位给刘拓,大汉在刘氏父子的努力下,蒸蒸日上。可是,年过五旬的刘拓,却没有父亲刘璋的潇洒,他对该把皇位传给谁产生了疑惑。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刘璋、刘拓都是时代的佼佼者,可刘拓的儿子中,却没有成大器的。虽然刘拓的儿子中,也能矮个子里拔尖,但若想继承大业,让大汉蓬勃发展,仅仅是中人之姿绝对不够!

苦恼的刘拓想起了自己的义弟,便把姜维请入皇宫。如今的姜维已经积功封王,还接任了大将军之职,总摄全军。不仅如此,就连丞相也换成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至于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在十年前就卸下了身上的重担,不知所踪了。当然,这里的不知所踪是对外人说的,刘拓知道他们去了哪。

“陛下,您叫我来,有何要事?”大将军姜维来到皇宫,微微向刘拓行了一礼,便坐了下来。在刘璋的熏陶下,刘拓也不是拘礼的人,再加上他与姜维是义兄弟,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兄弟之间自不用多礼。

刘拓问道:“伯约,朕老了!二十年过去,朕不得不考虑后嗣问题,你觉得朕的子嗣中,谁能够继承大统?”

“这……”姜维犹豫了,虽然他与刘拓是义兄弟,但涉及到江山大统,他也不好置喙。说远了,这是国家大事,说近了,这是刘拓的家事。想了半晌,姜维才苦笑道:“陛下,这种事,您让臣如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