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1 / 2)

※※※

屋内凄云惨淡,屋外却是一片欢腾。

又一次大胜!还是完胜!不损一人轻松消灭五倍之敌,还有什么是刘大帅做不到的呢?

如果说八千民壮心向刘枫,原本是出于对他的感激和敬佩,如今才是真正死心踏地,甘愿为他奉献一切,因为只要有他在,便有了主心骨,有了顶梁柱,便是天塌了都能顶回去。

他们不会再质疑刘枫的任何命令,他们相信刘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他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此刻,无论是卧龙岗的原住民,还是新来乍到的青壮,如今都在一起埋头忙碌着。

由于水稻已经收割完毕,如今正是农闲之时,所以大部分人都在伐木,因为增加了大量的人口,原本的房舍是远远不够的,所幸卧龙岗的空地还有的是,而搭建一座木屋子也费不了太多的手脚,尤其是在眼下劳动力极其充足的条件下。

仅仅一个上午,便已搭好五十来间,另有数十顶长方形的大型军帐,用以暂时安置还没有分到屋子的民众。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家都能住上新房子。

因为物资匮乏,所以山里的一切都要尽可能利用起来,比如那瀑布下的小湖,里面放养了种类多样的鱼苗,鲢、鳙生活在浅水,草鱼、团头鲂生活在中下层,青鱼、鲮鱼生活在湖底,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增加了湖水的放养量,还能充分地利用水中的各种养分,产生一种互生互利的关系。

除此之外,又特意在湖边移植了一片桑林,鱼粪肥塘,塘泥肥桑,使鱼、桑、蚕都能很好生长,从而形成一个原始的水陆循环生态系统——有时候刘枫也不得不佩服,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另一个忙碌的群体则以妇女为主,她们提篮背筐,成群结队,在数十名兵士的护送下出去采桑。

如今正是蚕虫吐丝的时节,一天要喂八次,桑叶的消耗量非常大,湖边那片人工栽培的小桑林已经不够了,必须要到外面的野桑林里去采一部分。

眼下已入深秋,风干物燥,采回的桑叶留久了会干枯变硬,所以隔天就必须要出去采一次。

这一项工作耗人力却不耗体力,因此多有妇女担任。

山脚下则升起了一缕缕黑烟,那是卧龙岗的铁匠铺子,在一阵嘈杂刺耳的叮当声中,六十余名健硕的大汉,正光着膀子,抡起铁锤一下一下奋力砸着,沾了烟灰的汗水淌过他们古铜色的皮肤,在块块隆起的腱子肉上留下了一道道微黑的痕迹。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在紧急打造同一样东西——镣铐!两千五百名战俘需要五千副镣铐,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虽然打造的难度不大,又在刘枫的建议下采取了流水线生产,但少说也要占用他们数十天的时间。

还有几人则坐在一架特殊的器具上,用脚蹬起一具高速旋转的磨轮,手里拿着怪异的夹子夹着一个小东西,在一阵刺耳的吱吱声中,磨出了一连串火星。——他们在修补着箭簇。

这就是打胜仗的好处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回收,其中也包括了昂贵的箭支,除了少部分报废回炉之外,大部分的箭簇只要经过简单的打磨就能重新投入使用。

昨晚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卧龙岗规模不大,但却极为成熟的军工业!在风华夫人的深刻影响下,重视和推动军事科技创新,成了逐寇军历来的传统。磷火箭、夜箭、雕翎箭,这些山贼闻所未闻的特种武器发挥了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精锐部队与草莽乌合最大的差距之一。

刘枫看着眼前异常忙碌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心里不无感慨,一种奇怪的力量在他的胸间激荡。

这些人就是他的一切,没有了他们,自己将一无所有,可是在他们的眼里,自己却是最强大的,是他们的支柱和依靠,仿佛没有了自己,他们全都活不下去了似的,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伴生关系。

正思虑间,乔方武端了个盘子过来,“主公,正午了,该服药啦!”

盘子里搁着一只碗茶,一盏白瓷碟儿,滚着一枚漆黑的药丸子。

中医最是讲究,对服药的时间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此时正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辰,用林子馨的话讲,在这个时候服药,一枚药丸顶的上两枚的药效。

刘枫点了点头,伸手捏起药丸,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苦不堪言,但他却没动那碗茶水,他将这种苦涩作为一种锻炼,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卧薪尝胆吧。

“林姑娘呢?”平日里一直是林子馨负责送药,这丫头缠人的很,一旦来了赶都赶不走,每次都让刘枫头疼不已,最后不得不找个借口自己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