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振昌抓起一把说,“早就留了一大包给他,来来来,吃,吃不完的走的时候都带走。”
他们在那谈天吹牛,一个个都吞云吐雾的。冯卫东说,“那我们就不客气了,你别说,这些都是好东西,特别是这个花生,我们自家种的,和在外面买的,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
二伯问,“外面的好吃还是我们种的好吃?”
冯卫东说,“买的那些,卖相比我们的好,个头大,都均匀,而且三颗仁的多,但是,吃还是我们种的好吃。”
“哦,那怕卖的也不便宜吧。”
“那当然,”冯卫东说,“在县里买一斤花生的钱,在我们这,都可以到油坊买斤花生油。”
几个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叔伯就惊叹,“这么贵,那还有人买?”
冯春堂说,“贵一点还没事,就怕买到假货。我高家山的大外甥,过年前花好几十块买了双皮鞋带回家,哪晓得还没穿一天呢,底就破了,一看,鞋底就是硬纸板做的。”
冯卫东接过话头,“去年我和厂里销售科的去省城出差联系业务,那家糖酒公司以前没去过,我们叫出租车过去,车钱硬是花了二十多,结果到那家公司以后,他们说我们被出租车宰了。顺着他们门前的那条路,走不到一里地,就是我们住的旅馆。”
其实,作为一个临时工,是轮不到冯卫东出差的,他这肯定是把厂里其它人的经历,安到了自己头上。
这些手段其实相当粗糙,但骗骗那些第一次到城里的人,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村里的人进城,后来少不了遭遇这些类似的事情。
陪了一会,冯一平真受不了他们的二手烟,起身去帮梅秋萍整理要带的东西。
第四十四章 成为留守儿童
其实东西早就收拾妥当,但梅秋萍还一趟趟的从这间屋子走到那一间屋子,看到冯一平,“一平,你再帮我想想,是不是还有什么没带的。我刚刚明明想起忘了什么,现在怎么也记不起来。”
冯一平叫苦,“妈,从下午到现在,你都问了我五遍,真的是该带的都带了,你不用再找。”
梅秋萍作势要打他,“这样就不耐烦了,那将来要是我老了,你娶了媳妇,那不是理都不理我?”
冯一平哭笑不得,这都是哪跟哪啊!
确定没有遗漏的,梅秋萍找来一条蛇皮袋,准备把过年剩下的那些菜,包心菜胡萝卜莲藕腐竹粉丝什么的,都装起来带到梅家湾。
冯一平拦住了她,“妈,明天你们挑啊驮的,本来东西就不少,这些再带上,怎么拿?再说外公家现在也不缺这些东西啊,也不值几个钱,我看要不就给隔壁邻居或者大伯二伯家。”
梅秋萍不理他,“他们家也不缺啊,再说,这都是花钱买的,想想前几年家里过年的时候,大正月的,还愁去舅舅家拜年买糖和酒的那几块钱,你这个孩子,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大手大脚的。”
冯一平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都不在家,房子和经济林总要他们照看吧。再说现在连菜园都不种,到时我偶尔回来一趟,连菜都没有,难道还要买菜带回来?现在把剩下的菜都带到外婆家,到时又去他们菜园里摘菜,不好吧。不如现在做个顺水人情,反正也不值几个钱,也不用费力朝外婆家带。”
“你啊你啊,我看最后一句话才是你真心话吧,你就是明天懒得背。”话虽这么说,梅秋萍也觉得儿子说的有理。
“那还是给卫东家吧,房子是他们帮着看,明天早上给他们送过去。至于你几个叔伯那里,到时去他们菜园摘些菜理所应当的,他们要是说闲话,你告诉我。”
于是第二天一早,梅秋萍就把这些菜送到冯卫东家,冯卫东说,“那要不干脆你们早上就到我家吃吧,省得你们又开火,到时还要收拾。”
农村就是这样,你对他大方,他就对你慷慨,你对他抠门,他一口水都不会让你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