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聘请冯一平做战略顾问,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对让出ceo一职,他一直心不甘情不愿,为了应对,在去年7月,也就是施密特到任之前,他执意发起了一项改革。
他当时在一场临时发起的大会上宣布,解聘所有的项目经理,所有的工程师,全部向他汇报工作。
他的理由有三:他不喜欢由非工程师来监督工程师;工程师不应该接受专业能力有限的非工程师的经理们的监督;项目经理们的工作,也不能令人满意。
这其实就是他集权的一种做法,如果这项改革能成功,那他虽然只是产品总监,其实依然把所有的权利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说,留给施密特的,就是一个空壳的ceo位子和头衔。
遗憾的是,那项改革,最后没有成功,现在不是初创时期,谷歌的工程师队伍壮大的太快,他一个人,不能满足那么多工程师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他对施密特到任后,扩充自己实力的行为,比如招聘管理团队和销售队伍,始终很警惕,连招聘一个前台,都要经过佩奇最后签字确认。
按理,谷歌现在确实也有必要聘请一位管理产品的副总裁,没有冯一平这个意外,他今天只能同意施密特的要求,真没理由再拖延。
不过,既然冯一平都拨开了他们眼前的迷雾,明确指出了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需要开发的产品,那还要什么负责产品管理的副总裁?
最多设置一些项目负责人,让他们向自己这个产品总监汇报就可以。
“对了布林,给冯的职位,不能是负责战略的副总裁,我们应该让他担任战略总监,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有施密特陪练,佩奇成熟得很快,马上想到了一个问题。
布林也反应过来,施密特不愧是老手,一个副总裁,就把冯划到了他那边,副总裁,当然得向总裁负责。
前面,冯一平依然由梅耶尔带着参观公司,“嗨,冯,”佩奇跑过来,“投资额度,财务部门需要时间核算,最快也要下午才会有结果,中午体验一下我们的自助餐,怎么样?”
投资?梅耶尔一愣,这个家伙,真的要成为自己的另一个老板吗?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意外,大惊喜
“好啊,我很乐意。”冯一平很高兴,居然这么快就做出了决定。
听佩奇的意思,谷歌已经同意接受他的投资,虽然这太过于顺利,让他忍不住想后面的原因,但,管它呢,同意就好,没什么比这更值得令人高兴的。
应该说,误打误撞的,他真的恰好选了个非常合适的时机。
佩奇和布林,能这么快就同意,除了迫切的希望自己创办的公司,能更快的发展壮大,也有借助他和他的资金,巩固自己控制权的考量。
他们的这个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在硅谷,资本赶走创始人的故事屡见不鲜,比如苹果、康柏、思科等,而红杉资本,正是做这些事的老手。
更让一些创始人寒心的是,红杉他们这么做,反而得到了一片叫好声,认为他们不但能发现合适的创业公司,又能找到最合适的职业经理人。
其实,客观的说,这也没错,比如他们为谷歌找来的施密特,他后来的经历证明,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ceo。
所以也就是在,如果等到他们和施密特磨合好,或者是谷歌营收更高,效益很好的时候,你想投资,不要说门,连窗户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