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页(2 / 2)

其中多为赵石旧部,有羽林军中将校,有六部官吏,殿前司禁军中人也有,他们离的远些,但作为曾经随大将军平蜀时的麾下,许多人还记得大将军的好,人虽没到,却送来不少贺礼。

国武监的生员就更不用说,许多人是以师礼过来拜见,来的最多的其实也正是他们,这些人如今任职也是五花八门,有入六部为官的,有进入京军,殿前司禁军从军的,还有那么一些,直接留在国武监成为了国武监教授的。

这些人多是寒门出身,位卑职小,过来也见不到大将军本人,多是随大将军回京的护卫或是南十八,孙文通来应酬。

而这些人岁数也都不大,来的目的也许是想攀附于大将军府,也许是为了师生情谊,这个得看各人品性,即便是南十八也不会去一一猜测他们的心事,因为没那个必要。

而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河中的同窗们,大将军的护卫军兵一水儿的都是他们的同窗,谈起河中战事来,可说的就多了去了,他们一起回忆国武监时的趣事,一起谈论谁谁谁升了都尉,谁谁谁升了将军,又有谁谁谁战死在了河中,然后好像老人般一脸的唏嘘,看上去有些可笑,但说到战死于河中的那些同窗们,却从来没有人笑过。

多数人都会在之后感叹,当初因为什么没去得了河中,不能与大家伙儿同生共死,让人遗憾终生什么的,年轻人一腔热血,在此时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很长一段日子里,定军侯府的访客都没断过,与大将军平蜀归来后门庭冷落的情形截然不同,虽然来拜会的人官职都不算高,对朝堂大势也不甚了了,但却也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将军赵石的势力正在膨胀当中,很多有心人看在眼中,心里立时充满了忧虑。

而让他们更加忧虑的是,许多大族世家子弟也不甘寂寞,开始带着三两仆人,提着礼物登上定军侯府的门儿。

有的很正式,递上拜帖,然后登门造访,有的却很干脆,直接便上门请见……

最可笑的是,当年大将军大婚时,曾殴斗于府中花厅,后来给定军侯府看了一段日子门儿那些家伙们,却也打着这个旗号上了门儿,还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这些世家子弟是见不到大将军本人的,他们的身份差的太远,但奇怪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要说大将军赵石在京中各大世家豪门中的名声并不算好,但在这些年轻人中间,这两年声名却是急速攀升。

甚至于很多人酒酣耳热,便自豪的拿当年曾在大将军府中斗殴来炫耀,旁边听着的人不但不会耻笑,还会一脸的羡慕嫉妒恨,好像当年自己没有在大将军府中动拳头,是一件很值得人遗憾的事情。

并有很多喝多了的家伙表示,大将军若再娶贤妻,一定要上门道贺,至于会不会是想着在那个时候相互拳脚相加就不得而知了。

这让许多人很头疼,甚至下令,给那些肆意妄为的小家伙们禁了足,但都是年轻子弟,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他越是要干什么,而且越是压制,反弹的越是厉害。

这种情形在三月末尾的时候达到了顶峰,一天上门拜会的世家子就有十四人,礼物几乎能铺满一件屋子,还有个郡王家的小世子大咧咧的带着豪奴来访,礼物那叫一个丰厚,竟然还带了四个蜀女,据说是送给大将军端茶倒水的。

虽然听说这位小世子回去就被父王打了屁股,半个月没再在郡王府外见到他的人影,但人家再次出现后,却是满脸的得意,那些和他年岁差不多的皇室和世家子们,则是满脸的懊悔,后悔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是多好的出风头的机会啊,等到他们想要效仿的时候,却被家中长辈坚决的打压了下去。

实际上,大将军赵石之所以在这些年轻人眼中有如此的地位,一个是战功,这个不可或缺,在这些年轻人眼里,大将军赵石就是一个传奇,甚至没有之一。

第二点就是赵石的年纪,年纪轻轻,有如此功绩,得到年轻人的爱戴也是理所当然。

第三个,就是定军侯府的大门好进了,不像定阳侯府那般,门禁森严,靠近不得。

第四个,大将军赵石出身京军,这才是得到这些年轻人认同的根源所在,因为他们家中有不少人在京军中任职过,可以说是大将军赵石的麾下旧部,这也让许多年轻人少了抵触的心理,要知道,这些世家子从来就不缺乏傲慢和矜持。

如此,定军侯府的府库已肉眼可见的速度极大的丰盈了起来,甚至李博文已经开始打算着再建两处库房,来存放日益繁杂的物什了。

不管府中前院是如何的宾客不绝,赵石却是真的清闲了下来,生活变得日益平静,早晨起来,到练武场上活动一下筋骨,顺便将儿子知道一下,疼痛到底是什么滋味儿。

然后回去洗漱,到老夫人那里用早饭,用过早饭之后,回到后面去瞧瞧精神渐好的妹子,有时说上几句闲话,有时则拉着她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