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页(1 / 2)

老道士惊喜之下,却也有些诚惶诚恐,他向来信奉的是,福气有些就行了,多了反而伤身,这一下福气来的太多,还有贵气掺杂在里面,不免让他有些心惊肉跳的。

赵石兴致很高,被人簇拥着,笑着便大声道:“这里的几位道君很灵验,以后不妨来拜拜,捐些香火……不过你们这些领兵的就算了啊,一身的杀气,血腥味老远就能闻到,别要污了这清净之地……”

一句玩笑下来,众人皆笑,赵石并未多说什么,但就这么一句也就够了,之后这小道观的香火想不盛都不成。

尤其是这话传出去以后,民间百姓可不管那么多,听说宣抚使大人在这里进香,都说此处神仙灵验,那还用问旁的什么吗,自然是灵验的,于是乎,小道观很快便成了大同城外一等一的好去处。

便是离的老远的人,也不辞劳苦纷纷慕名而来,使这处小道观一跃而为河东道观中的翘楚……当然这是后话了,这里暂且不提。

这还不算完,在道观中用了饭后,赵石下了自领河东宣抚使之后,第一道政令,封了一个道官儿出来,掌河东佛道诸事,这人不问可知,就是凌云老道士了。

并令河东所有道观,佛寺,捐献银两,为凌云道官儿扩建道观,接着还给凌云道士下令,让其于来年春天,招河东各道观,寺庙住持,来大同共参盛事,至于名头,让凌云道士自己想。

谈佛论道也好,参见他这个道官儿也罢,只要把人都给请来就成,请不来的,赵石冷笑,不服朝廷管束之人,要之何用,只需报上来,交予官家处置便好……

至于这道官儿能管些什么,赵石懒得去想,让知府大人派人与凌云道士相商即可,目的却很清晰明了,河东道观,寺庙很多,却乱的厉害,与匪类勾结的不在少数,藏污纳垢的更多。

今后若再有这等事情,一旦查实,便由道官儿出马,官府辅助,一举擒拿问罪,周围人等一听就明白了,还是那次刺杀弄出来的事情,大将军虽未大动干戈,却还记得呢,这是要找些后账出来了。

不过这手段嘛,好像有些出奇,暂且还咂摸不出什么味道来,只有等有了些眉目,才能看出好坏出来。

但对于凌云道士来说,这可真的是梦寐以求的,背靠官府,创门立派,在此一举,多少有大德之士毕生所求,就这么放在了自己面前,若不抓住,三清祖师都要怪罪座下弟子错失良机的。

没有任何的犹豫,凌云道士便领下了这个如今品阶不明,所管也不清楚的官职,顺便,也成了河东地面上第一个能在宣抚使大人面前说的上话的红人。

虽然只是个道士,官职还很古怪,但对于河东一些有心人来说,这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也意味着,大秦的官场,在这个时候,向河东之地的人才开了一道门缝出来……

第0932章 借力

而十几日之后,一行数十人来到了大同。

这些人形形色色,他们并非一起来到的大同,而是在几日之间,陆续来到,来到之后,立即分散于大同各处。

而此时,离年关也越发的近了,大同终于显出了一点过年的气氛,尤其是宣抚使府邸,更是张灯结彩,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热闹一下。

不过大同这里,跟长安自然无法相提并论,就算热闹,也热闹不到哪里去,天寒地冻不说,战乱之后,许多人家都是服丧,大同百姓神经再是强悍,于这样一个年景之下,日子也只是勉强凑合着过而已。

尤其是听闻宣抚使在城外遇刺,更是为这个年关蒙上了一层阴霾,大同百姓已经被折腾的怕了,所幸的是,秦人并未因权贵遇刺而大动干戈,这让百姓心里多少安稳了些。

更是有许多人在暗地里咒骂那些胆大包天的刺客,肯定是金人走狗,大家日子过的刚安稳些,就又来胡作非为,弄的人提心吊胆的,诅咒这些王八蛋不得好死,死后也要下十八层地狱……

大同府知府大人激愤过后,知晓宣抚使大人不想闹的太过,心里其实也是多少放心了下来。

作为一府之尊,关心的不是旁的什么,而是百姓民心,辖下子民过的好了,才能显出他们的本事,若这么三天两头的闹下去,地方政务可怎么是好?

所以,本就与宣抚使大人相处的不错,这次事情过后,知府大人却是觉着,大将军虽然名声差了些,但还是很能体恤下情,做事也有些章法,并不如传闻中是那种凶神恶煞,只知道打仗的赳赳武夫。

要不怎么说呢,这人是要讲缘法的,经历过长安大变之人,都道大将军赵石不好招惹,而且在两次储位之争中,都能安然无恙,可见城府深沉,让人忌惮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