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页(2 / 2)

片刻之后,众人目光注视当中,他便开口大声道:“本应先跟众位喝一杯,但这事不急,容后再说,我聚众位于此间,即承文会之名,便也带来了彩头。”

说罢,从腰间解下长刀,连着刀鞘一起端在手中,一按绷簧,长刀立时出鞘,寒光闪烁,随手将价值不菲的刀鞘掷于地上,伸指在刀身上弹了几下,声音清越,如若龙吟。

这里的年轻人,大多皆为行家,立即便有人脱口道:“好刀。”

褚徵微笑,挥舞了一下手中长刀,道:“当然是好刀,众位可知,如今我大秦军人手中所持刀刃,源自于何处?”

这话一问,立即便有数人抢着答道:“自然出自我国武监。”

褚徵大笑,“没错,当初国武监制风刀,第一把风刀出世,连断数根碗口粗细的木桩而不损其锋,一旦挥斩,破风而至,铠甲难御,实为战阵之凶器也。”

“那第一把风刀,如今在我国武监匠作科那里像祖宗一样供着,而我手里这把,就是那一把的亲儿子……”

第1334章 文武

说起来,褚徵的家世并不算显赫,但也绝对算不得普通。

褚氏是长安中一个不算大的家族,人丁不很兴旺,但也可以说是世代为官,只是族中没什么人有过太显赫的职位。

但据传,褚氏乃唐时名臣褚遂良的后人,祖籍也在河南。

褚遂良其人就不细说什么了,虽在武后当政时,下场凄惨,但好像在天宝年间上了凌烟阁,开国名臣之称实至名归。

虽说只是传闻,但褚姓在汉人姓氏中极为少见,到也不能说传闻没有根据。

褚徵自小便不喜文事,好读韬略,其父说他,闻圣人言,则昏昏欲睡,听金戈之音,则精神饱满,终日不倦。

褚氏子嗣单薄,又无高官,对族中子弟颇为宽松,褚徵即好武事,长辈也约束,反而请了些教习,教他习武强身,打算等他年纪大些,送入羽林军中从军,而天下割据,武人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

后来,羽林中郎将赵石平蜀归来,建国武监于承恩湖畔。

数载之间,将国武监从无到有,整治的好生兴旺,此时褚徵随着年龄渐长,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因为年龄还小,无法成为国武监生员,于是便瞒着家人,混入了国武监童子科,家人后来闻之,多也一笑作罢。

褚氏子弟,能有着自己的主张,不人云亦云,族中长辈从来都是喜闻乐见。

于是,在国武监童子科混了几年,待到成武三年,早已在童子科出类拔萃的褚徵终于正式成为了国武监生员,这时他在国武监中已经呆了四年。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有着这样的资历,自然比旁人先走了一步,加之其人度量恢弘,识见皆非凡俗可比,诸般种种,能在国武监生员中有今日之地位,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此时,他把玩着手中这把费劲心机才弄到的风刀,心中有点不舍,但还是大笑着说道:“瞧瞧,这刀乃聂师亲制,上有聂师亲刻铭文,乃风刀问世之后,第一个出现在世间……”

“今日,便将此物来做彩头,望得了它的同窗,不要让其默默无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