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页(2 / 2)

这时张承心里也有了底,便开口劝道:“国事维艰,奈何以国公之才,却想要逍遥自在,怕是不可得之啊。”

李承乾此时也附和道:“国公在外征战多年,想要清净几天,圣上万没有不准的道理,但方今天下未定,诸事繁扰,正是我等同心协力,精忠报国之时,奈何国公……国公这是……另有打算?”

赵石拱了拱手,笑道:“两位不必瞎猜,我可未想着置身事外,做个闲人,只是年纪还轻,威望有所不足,所以还请两位多多支撑,这枢密院啊,有了两位大人,诸事已定矣,若有大事,只管派人传召,我一定前来,与诸位大人共商军国之事,其他事嘛,还请两位大人多多担待。”

“嗯……若有事,只派人到我府中,或者是国武监那里送信即可。”

说到这里,他已经站起了身,向两人拱手道:“若无他事,我这里就告辞了,两位大人恐还有要事相商,不必远送,告辞……”

他这里可是走的干脆,留下李承乾和张承两个人面面相觑,两人都算得上是官场沉浮多年,但心下却都茫然,见过争权争的头破血流的,也见过放权放的自家被赶出门的,但这么任事不想搀和的枢密副使,却从未听闻过。

即便是魏王殿下无有所求,在枢密院中也要管上一摊子事情,谁若轻易插手,定然会惹的魏王殿下恼怒。

这位如日中天的晋国公,竟然视枢密副使之职如无物?还比不上那小小的国武监山长之位不成?

第1340章 偶遇

赵石没在枢密院多呆,跟属官说了一声,让他们听候枢密使大人吩咐,便离开了枢密院衙门。

带着一众护卫快要出皇城的时候,碰到一行人,打着仪仗,从对面行来。

赵石瞧了瞧,立即摆手,带着护卫避到路旁,并翻身下马。

因为仪仗旗帜都带着黄色,大秦沿袭唐制,高官大将出巡,仪仗多为红色,其间若带橙黄,多为皇室宗亲,橙黄,橘黄都有,只要细观,总能看出分别来,只有皇帝和皇太子两人,才能在仪仗中打出明黄颜色。

在这个上面,出不得半点差错,不然就是忤逆之罪,谁也救不了你。

实际上,现在大秦律法比较宽松,但皇位之争太过激烈的缘故,皇室宗亲们大多都很谨慎,不愿在仪仗中弄出差错,于是,许多人的仪仗都是红色为主,最多在旗帜上锈上封爵,以彰显贵。

而对面来的队伍看上去很简单,但看服饰,扈从皆有官职,更有仪兵护卫,旗帜中又掺杂黄色,定然为皇子无疑。

在这个上面,赵石没多少研究,但也有着了解,其实,这是京官的必修课,赵石在长安呆的时间不算短了,这点道理不会不明白。

官员碰到一处,要论个品级高低,冲撞一下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别口出不逊,级别低的自然要避让一旁。

但要是冲撞了皇室宗亲,就算人家没有实职,在皇室中又极为落魄,但抓住你的把柄,参你没商量,所以,官员出行体制,皇家车乘仪仗之礼,这是京官的必修课,容不得半点马虎。

赵石出门,从来不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实际上,他的晋国公仪仗,要全摆出来的话,声势绝对不小,但他这里,如今只有七八个护卫亲兵跟随,都骑着健马,看上去威势也不同寻常。

尤其是今日去枢密院,各人皆着军服,刀弓俱全,连赵石身上都是一身枢密副使的官服,穿在他身上,看上去更是显眼无比。

不过骑着马就是方便,赵石也没打算去问问,到底是哪位皇子当面,没那个闲心。

皇长子李琼的事情刚过去,见到皇子,他这心里就犯嘀咕,哪里还有心上去多嘴多舌?说不准还要磕头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