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廷议上的争吵,赵石很少说话,多数时候都是冷眼旁观,并不愿跟文臣们唇枪舌剑,但只要他站在那里,文武重臣们的心理就是皆然不同的两个样子。
而大将军种燧回京之后,这样的碰撞,猛然间就来到了顶点。
实际上,这对于赵石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少好处,在与自家几个幕僚们商议朝廷政事的时候,几个幕僚都显得忧心忡忡,变得越来越大胆的长史陆敖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出,朝廷诸般风波,皆起于国公回京之始这样的话。
赵石这里,也清晰的感受到了压力,文臣们的矛头正在偏转方向,暗流汹涌之间,已经显出了几分凶险模样。
乾元殿上的灯火整晚整晚的亮着,文武大臣们纷纷入宫,各陈己见,这样的一番景象,几乎和争夺皇位的时候有几分相像。
枢密使李承乾的奏疏,被留中不发,文臣们一下好像找到了宣泄口,纷纷上书弹劾枢密使李承乾遇事不明,不顾大局,邀功献媚云云……
中书众臣,这一次再没有留下什么余地,随即上书凑请皇帝陛下罢免李承乾枢密使之职……
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再一次显示出了这位老臣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不过,和赵石一般无二,越是如此,对其自身而言,没有任何的好处,他们的处境同样有些尴尬,将自己无形中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之上,但无奈的是,风波即起,谁也没想独善其身。
宦海沉浮,身不由己之处,在这个时候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
本来,赵石眼见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连向来喜欢借势而为的皇帝陛下,都头疼万分,连日早朝,都带着倦容,显然一夜一夜的睡不好觉,赵石以为该是退上一步的时候,这么争下去,对谁都没有益处。
但之后发生的事情,让赵石一下就恼了起来……
这一恼,让朝局立即急转直下,顺便,也拉开了成武兴革的序幕……
第1419章 纷扰
不得不说,大秦成武六年末尾到成武七年初的一段时日里,大秦朝堂上经历了一连串的动荡。
不用去细究这场风波到底由何而来,因为只有那些站在最高处,也是大秦最睿智的那些人,才能体会到这场风波缘起于何处。
但就算是他们,在风雨到来之后,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多数也都是身不由己罢了。
而明面上,由大秦军事改革而引发的这场政治斗争,让大秦渐渐加速的扩张脚步猛然间停止了下来……
大秦成武七年二月,大秦朝堂上乱象纷呈,文武之间,相互攻讦,相互参劾,渐渐演变成火花四射的政争。
自古以来,这样的政争并不少见,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惨烈无比的,也许风波所及,改朝换代也不过是反掌间事罢了。
实际上,用更为浅白的话来说,这样的政争局面,对于一个王朝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许多人都明白这一点,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明白,这样的政争是如何的凶险莫测,又是如何的难以控制。
就像现在大秦朝堂上的朝臣们一般,政争即起,谁也就不愿退后一步,因为那关系到自家的身家性命,退一步便海阔天空的念头,在这里根本没有存在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