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页(2 / 2)

有其人坐镇府中,李氏衰落势头虽显,但却不会如郑氏般急转直下,到是勉强维持住了李氏的完整。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大秦成武七年二月末尾,到三月间的这段日子里,大秦朝堂上的震动,并未因皇帝陛下的果决手段而干净利落的停止下来。

不管是出于对两位老臣的同情,还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担忧,文臣们都不会就此平静的承认失败。

在京军各部虎视眈眈之下,奏折却还是如雪片般飞入了皇宫之中,来到皇帝陛下的案头,言辞激烈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中书的老臣们,屡屡在乾元殿中痛哭流涕,苦苦劝谏皇帝陛下,想让皇帝陛下改了主意,近贤臣而远小人。

至于谁是贤臣而谁又是小人,那就不用说了。

当然,文臣们的手段可不止这些,联络地方布政使,将主意打到宫内,继续在枢密使一职上纠缠等等。

这个时候的文人,无疑是有点疯狂了,近在咫尺的刀兵,好像也无法再震慑于他们……

第1437章 变更

赵石已经预料到,朝堂之上会有些变故。

只是他没想到,皇帝陛下会这么急,用一句浅白的话说,就是太过强硬了。

这好像有点好笑,因为赵石自己满身军旅痕迹,手段多数时候也是强硬无比,但即便是他,这个时候也觉得皇帝陛下有些急躁,可想而知,其他人是怎样一种感觉了。

当然,赵石对李郑二人,没有半点同情之意,文人首脑之去留,更迭,跟他也没有太多的干系。

不过同时对中书之首同门下平章事,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这样的职位动手,还是让渐渐摸到些朝廷政事脉络的他感到有些不妥。

之后有些乱糟糟的情形,也证明他的感觉没有出错。

不过经历了那许多风风雨雨,他同样也不会认为,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皇帝陛下登基已经六年多了,皇位稳固,又得到了像他和种燧,李承乾,张承等朝中重臣的支持,只要没有刀兵之祸,只会耍嘴皮子的文臣再闹腾,又能闹腾出什么花样来呢?

而且,皇帝陛下也不是管杀不管埋,顾首不顾尾的性情……

入宫之后,赵石见到的是气定神闲的成武皇帝陛下,这一次,君臣并未说太多的话,赵石不想就此番风波多做置喙,皇帝陛下显然也没多做解释的意思。

心照不宣的君臣二人,谈的最多的还是禁军整编之事。

在此事上面,赵石心中早有分寸,说是说,但不会说太多,因为此事虽有他推动,但大舅哥种燧和枢密副使张承,才是之后主事之人。

既然没有权倾朝野的野心,说的太多,又置此二人于何地?

其实,很快,赵石便发觉,皇帝陛下并非真的如表面上看来那般胸有成竹,言谈举止之间,多是有些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