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让她颇为高兴,却又有那么几分黯然的是。
人家根本没怎么犹豫,便放了她离去。
高兴之处在于,从此天高海阔,不用再受多少拘束,身边又有人护持,对于出外游历也不用那般忐忑了。
黯然之处则在于,那人竟没有一点挽留之意……
当然,那会儿,这点黯然与私情真的没多大干系,更多的则是女子自尊使然罢了。
不过十余载过去,倦鸟思归,外间再好,终非故国。
见多了江南风物,真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用浅白的话说,她累了,想家了,以她如今心境而言,再多的繁华,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再多的人倾慕,慕的也不过是她一身虚名……
于是,她给自己找了个理由,琴技再无进益,不如重回八百里秦川,细心感受其间之雄健苍茫,或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也多亏了她身边有香侯府之人相伴,这才能顺利过江,不然的话,以她如今的名气,想要悄然离开南唐过江北上,可不太容易。
其实,之前她想的还要多的多,像回到长安还是暂居别处,如果回去长安,又该到何处安身。
以她如今的琴艺而言,其实选择不少。
但大秦权贵和南唐君臣可不一样,一旦闻其姓名,听其琴音,不定要有多少麻烦。
所以,剩下的选择真的不多。
一个,自然就是入香侯府,另外一个,入宫教授礼乐。
但这两个选择,都不为她所喜。
香侯府予她助力颇多,按理来说,不应如此,但一入香侯府,麻烦是少了,也能清净度日,但她毕竟……不愿独身终老。
要说在南唐,她遇到多少俊秀人物,风姿俱佳,对她又多有倾慕,偶尔,她也想不如就此寻个知书达理,又与她相谈甚欢之人嫁了,但她终归是八百里秦川养育出来的女子。
刚健之处,虽深藏于内,但从来不曾在她身上消失过。
南人偏于阴柔,尤其是读书人,脸上涂粉,帽上簪花,蔚为风气,她这样一个秦川女子,想要从中挑出一个可心之人,那是真不容易。
这么一来,岁月蹉跎,如今她也已是三十许人,再想要找个称心如意的良人,谈何容易?
但终老于香侯府,却绝非她的意愿。
而入宫为乐师,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最终她还是觉得,当年在赵府中呆的最为适意……
再者,说是归乡,其实在长安,乃至于秦地,她都是举目无亲,这也正是她最为苦恼的地方,即为归乡,家在何处?
无家可依,还归的什么乡?
所以,不管怎么说,当年在长安,除了长安青楼,就数在赵府中呆的时日最长,如果说这次回到长安投亲靠友的话,如今的晋国公府,应该勉强沾点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