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和张燕一目十行看过书信之后,张燕小声问道:“先生怎料定此信是袁绍所写?”
贾诩微微一笑轻声道:“袁公路自己无故提及袁本初,我便知信从何来。而且我还断定袁公路并无意与法师为敌,否则就不会给我等看信了。”
张燕闻言这才恍然。贾诩则是装出一副愤怒的样子对袁术道:“荒谬!实在是荒谬!袁将军切莫听信那袁绍之言,信中所云分明是颠倒黑白。是那袁绍先无故杀了镖师封了镖局,法师亲自出使与其理论,他还命人截杀法师。至于袁熙之死更与法师无关,是那袁熙行为不端,调戏猎户之女,结果被猎犬咬死,这岂能怪在法师头上?”
袁术笑道:“我早劝文和莫要动怒!其中蹊跷我又怎能不知?岂会中那庶子的离间之计?”
贾诩奉承道:“袁将军果然明察秋毫之末,法师也知将军是信义之人,这才将一桩大事拜托将军。”
袁术追问道:“究竟文和所言是何等大事?”
贾诩道:“天子圣驾已离长安,此时正由法师护送前往东都洛阳。法师有意让将军迎接圣驾至此,不知尊意如何?”
“哗~”贾诩可谓一言激起千层浪,不但袁术吃了一惊,他麾下文武也是议论纷纷。文臣们有些认为奉迎天子乃是顺从天意,是件大好事,也有人认为天子迎来是个麻烦,否则南烨法师为何不自己留着?武将们的脑子就比较直,他们考虑的是天子若是来了,他们到底该听谁的?主公还是天子?
袁术看着议论纷纷的文武皱起了眉头,他的眼光也长远不到哪里去。待众人稍静便问贾诩道:“法师既然亲自护驾,为何不留洛阳,不往交州,偏要我去迎驾?”
贾诩来前早与南烨商量好了说辞,便答道:“洛阳荒芜已久,交州偏远难行,皆非圣驾久留之所。而将军治下政通人和,且法师言将军有一段天命在身,合该担此重任。”
第508章 杨奉引贼图南烨 袁术无谋迎刘协(11)
袁术听贾诩说自己有一段天命在身的时候当时便愣住了。袁术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曾梦到神仙,说她怀中的孩子有一段天命在身。这种事儿在当时可不能随便说出去,否则让皇帝知道了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只有袁家少数人知道。袁术真没想到南烨法师竟然能算出此事来,看来南烨法师果然大道通神。
心中信服的袁术看看左右,而后便命闲人退下,只留心腹在场,出言问贾诩道:“敢问先生,法师所云天命为何意?”
贾诩道:“昔日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如今天子蒙尘,将军若能奉天子以从众望,必成大事。天子日后若无以为继,以将军之功,必然承接天命,岂不是天命在身?”
袁术闻言心中大喜,可这毕竟是贾诩一人之言,他也不敢轻信,便问麾下谋士道:“你等以为文和先生所言如何?”
杨弘道:“主公生于宰辅世家,四世三公之后,以忠义匡济天下。如今陛下流离失所,宗庙毁坏殆尽。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唯有法师保卫天子,庇护百姓。将军若能效仿法师,早迎圣驾,在寿春建都,奉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天下还有谁能抵御?”
韩胤却道:“汉室衰微久矣,当今英雄各据州郡,士卒数以万计,何人还听天子号令?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主公将天子迎到自己身边,动辄上表请示。服从天子之令便失去了权柄,不服从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自缚手足?法师不迎天子往交州便是此意。将军若真有天命在身,何必等天子无以为继?”
袁术觉得两个谋士说的都有道理,有些拿不定主意,便又看向了贾诩道:“此事关系重大,非一日能决,文和先生不妨先回驿馆休息,待明日再议。”
贾诩离开南烨之时正是韩暹等人取代南烨护驾的时候,此时贾诩并不知道南烨已然夺回了圣驾,所以他十分希望袁术可以早日出兵。如此一来南烨就能与袁术合兵将圣驾从韩暹等人手中再夺回来。心中急切的贾诩想起了临行之时南烨所言,于是道:“将军能否借一步说话?法师还有天机命某转告将军,只是不宜为他人所知。”
袁术刚才听贾诩说他天命在身的时候,便信了八分,此时一听还有天机泄露并不怀疑,说道:“先生请近前讲话!”
贾诩来到袁术身旁附耳说道:“法师曾言,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理当代汉。又有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涂者途也,将军字公路与之相合,门第之高无人能及,岂不是将军代汉?法师自知天命不敢相争,这才让将军奉迎天子。只要将军威望权势超过董卓、李傕,便是让天子禅让也不是难事。”
袁术闻听贾诩之言面现惊色,怦然心动。古人十分迷信,袁术也不例外,自从他知道自己有一段天命在身之后,便一直想要看破天数,找到自己是真命天子的更多证据。而贾诩所言正是他找到的最有力“证据”。
贾诩所言皆有典故,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相传白蛇是白帝子,刘邦是赤帝子,所以汉朝五行属火又被称为炎汉。按照五行相继,火之后为土,袁字是土字头,五行属土,这便是袁术第一个天命所归的证据。
“代汉者,当涂高也。”出自《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而这《春秋谶》大概就相当于玛雅预言一类的书籍,专门记录各种隐语谶言。袁术的“术”字有邑中道路之意,公路也是同意,涂与路途的“途”想通。这便是袁术第二个天命所归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