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页(1 / 2)

将星录: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所器重。诸葛亮死后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政治93。

南烨收服一群城中文武之后杀牛宰马,犒赏士卒,又开仓赈济百姓,于是军民大悦。之后南烨又命刘璋给葭萌关张任四将写信劝降。

刘璋不敢不从,写罢书信交给南烨。南烨得了书信便要命人前去送信,却被郭嘉劝阻道:“四将领兵在外士卒甚众,若肯归降还好,若是不降反攻关隘,其害大也。又或转投张鲁,同样对国师不利。依我之见国师当领兵向北,到白水关截住四将归路,而后再以书信劝降。”

法正道:“奉孝所言极是!另外西川平定难容二主,国师可将刘璋送去交州。”

南烨听从二人之言,休兵数日之后便出兵北上,同时遣人将刘璋送到交州软禁。等南烨到了白水关,张松已然完成使命,劝张鲁退了兵马。

庞羲、张任、严颜、雷铜四将见张鲁退兵松了口气,可他们刚要回兵成都,南烨便断其归路,送来了刘璋劝降的书信。四将见信便知大势已去,于是献关投降。至此益州全境皆为南烨所得。

张鲁兵马刚退就闻听南烨得了益州,当时心中大惊。汉中乃是四战之地,北接西凉,东接司隶,南接益州,如今三面皆被南烨所得,张鲁岂能不怕?忙召众将商议对策。

阎圃道:“主公不必担忧,南烨出师必然有名,主公与其无怨,何必惧其来攻?”

张鲁道:“昔日我驱逐镖师,封闭镖局,断绝两家来往,又如何无怨?”

阎圃道:“此乃小怨而已,南烨若以此为名,主公便重设镖局,再请镖师,与其讲和,看他还有何话说?”

杨松此时在帐下冷笑出言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南烨真欲起兵还愁没有原由不成?依我之见当趁南烨、刘璋两败俱伤立足未稳之际兵发益州,再结连曹丕共攻南烨。待攻陷益州,主公可令曹丕为主公请封汉宁王。两家合力可不惧南烨矣!”

张鲁想要封王久矣,听杨松所言十分顺耳,便问杨松道:“若是出兵何人可为先锋?”

杨柏乃是杨松之弟,自然心向杨松,当时出班道:“末将愿往!”

阎圃见张鲁想要出兵急忙劝道:“如今正恐南烨来攻,主公反要前去攻打岂不授人口实?何况我等只知南烨得了益州,却不知其是否与刘璋两败俱伤。若其兵马尚多,我等出兵岂不自寻死路?”

杨松道:“主公不必为此担忧,我家中有一客人,最知南烨、刘璋根底。南烨兵马如何,益州有何险要,唤来此人一问便知。”

第766章 南烨平定汉中地 三分鼎立多国师(1)

张松受南烨所托出使汉中,来到汉中之后他并不急着贿赂杨松,而是按郭嘉之计找了一处僻静宅院住下,四处搜集汉中消息,以备他日之用。

经过一番打探张松方知汉中张鲁与其他诸侯不同,其祖张陵在西川鹄鸣山中造道书以惑人,人皆敬之。张陵死之后,其子张衡继之。百姓有学道者,献米五斗。故有“米贼”之称。张衡死后,张鲁又继之。

张鲁在汉中自号为“师君”,来学道者皆号为“鬼卒”,为首者号为“祭酒”,领众多者号为“治头大祭酒”。官府中人多为信徒。众信徒以诚信为主,不许欺诈。

治下有生病者,便设坛使病人居于静室之中,自思已过,当面陈首,如同基督徒忏悔,然后为之祈祷。主祈祷之事者号为“奸令祭洒”。祈祷之时书病人姓名于纸上,将服罪之意写于名下,一式三份,名为“三官手书”。一份放于山顶以奏天,一份埋于地下以奏地,一份沉于水中以申水官。如此之后病若痊愈,献米五斗为谢。

张鲁又盖义舍,舍内饭米、柴火、肉食齐备,许过往行人量食多少,自取而食,多取者受天诛。境内有犯法者,必先宽恕三次,再不改者,方才施刑。村间乡亭并无官长,尽属祭酒所管。如此雄据汉中之地多年,朝廷无法约束。麾下谋士以阎圃、杨松为首,武将有张卫、杨昂等人。

张松探查明白,十日期限已到,张松便找到杨松献上金珠,游说张鲁退兵。杨氏乃汉中大族,杨松在张鲁面前说话很有分量,三言两语便劝得张鲁退兵。张松一计已成,并不离去,反而留在杨松家中住下,装作一见如故之态,日日请杨松饮宴。

杨松不知张松心意,见他完成了刘璋使命依然殷勤侍奉自己,便以为张松真心实意与自己为友,于是留张松在家中好生款待。

南烨攻取益州的消息一到汉中,张鲁与杨松几乎同时得到了消息。张鲁得到消息的反应是聚将议事,杨松得到消息之后便先来找张松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