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完善,去考虑,这才在八月将这座城池建立起来。
而今,有了九洲城,灵州的局面变化颇大。
原本作为灵州的军政经济中心的灵州城,则变成了卫星城。灵州城外的英雄祭坛、贤者祭坛,则临近九洲城东区居民区。奴籍教化广场,则在九洲城东区与北区之间。当初的佣兵工会总部,则变成了分部,大仓暂时废弃了下来。
九洲城东南是灵州城,正北挨着神州草场,正西是大河,建有码头,正南则临近富平。
现在的九洲城,因为刚刚建立,其中的大框架,完全成型,但各种景致,却还未达到完美。
尤其是花草树木等绿化设施,恐怕要等到明年,才能将整个九洲城映照衬托起来。
建立九洲城所占用的土地,官方将会酌情予以赔付。而这些土地的拥有者们,却并不着急。他们深知,李铮领导的官方绝不会亏待他们。
方圆五十里,占地面积近八十万亩,涉及到的居民户数有近四千户。这四千户的补偿,分为两个方向。其一,可选择东区居民区的一栋宅子作为补偿。其二,可搬迁至其他县城,从新分配到土地,并给予一定的金钱补偿。
对此,大部分相关百姓,竟然都选择了居民区的住宅。
经过一番调查,李铮才完全明白过来。许多人认为,一来在九洲城居住,是一种荣耀,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其二,他们大多觉得,即便在灵州没了土地,但手里有钱,可以从官方手中承包其他区域的牧场和农场,照样该种田的种田,该放牧的放牧,并无太大差别。
在冬月,补偿方面,完全做到了位。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官方中央机构完全从灵州城搬迁了出来,入驻了九洲城。以后灵州城,将会作为一个以书院为主的学业城市存在。并且工商部下辖的研究院也独立出来,搬迁进入了灵州城,成了与书院挂钩的研究机构。
随之,各地涌来的商人们,在短短一两个月内,便将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店铺、厂房尽皆租赁完毕。许多晚来一步的商人,都捶胸顿足,就差没哭出来了。最后只得选择在富平等临近的县城设立商业总部。
第四十二章 货币改革
居民区也相继有住户入驻,居民区的宅子,每一栋规格都差不多,除了其中的一些景致和格局有些微差别之外,面积都一样,都是一亩左右。
占据九洲城五分之一面积的居民区,整整有十五万七千五百亩,除掉六个广场、公园的占地,还有十万三千五百亩,再扣除绿化、街道,就剩下八万亩,也就是八万栋宅子。
扣除补偿出去的三千多栋宅子,就还剩下七万六千多栋。
这些宅子,李铮麾下的重要文武,各自都赏赐了一套。还有刘焉、董卓,也都准备了一套。这里就去掉了五六百套。
剩下近七万六千套宅院,尽皆出售为私有。
于是有诸多的豪强大户商人,都在这里置办的心仪的宅子。甚至于一些发了家的农场主、牧场主,也都置办了一套。
到年底腊月,整个居民区还剩下三万五千栋宅子没有主人,不过想必随着民间的愈发富庶,随着越来来多的商人、大户的流入,这些房屋,早晚会出售一空。
到时候九洲城五分之一面积的居民区,常住居民就有八万户,人口至少超过五十万。再加上工业区、商业区、军事区,九洲城的人流量,至少能达到百万规模。
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对一个势力而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