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冲忙谢恩道:“皇上,周冲本是一商人,幸得遇皇上,拔于高位,委以重任,周冲效奔走之劳,赖天之幸,周冲侥幸成功,立有寸功,实是不敢当如此厚赏,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周先生之功,朕心里明白。”秦始皇赞叹无已地道:“周先生之功还在于给朕出了很多好主意,正是有了周先生的妙策,朕的革新才能顺利施行,国师一职非先生莫属。”
周冲谦道:“皇上过奖了,周冲不过是一得之愚,幸蒙皇上赏识,周冲已是感激不尽,实是不敢受赏。”只要中国历史走向一个理想的方向,周冲也就满足了,根本就不在乎赏赐,再说了坚辞才能让秦始皇的压力减轻,这话说得极是诚恳。
秦始皇看着周冲,长叹一声道:“周先生高义,朕感动啊!”
群臣齐道:“皇上,臣等不愿受封!”
榜样的力量就是这样大,尉缭和周冲都不受赏,他们谁还敢要?
第六章 废分封(六)
“你们的功劳,朕心里明白,有功必赏,这是大秦的铁律。”秦始皇不准。
李斯现在已经完全明白过来了,他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那就是不应该跟着闹分封,现在补救也许还来得及,代表群臣道:“皇上,臣李斯以为有功必赏固然是国之根本,但非皇上不赏,而是臣等不愿领受。臣等固然有微功,但比起缭子先生,周先生之功实在是太渺小了,缭子先生、周先生清高之士,不愿受赏,臣等也不敢领受。”
“再者,天下刚刚统一,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若是臣等就只顾着功劳,忘记了应该做什么,岂不是有愧于皇上,有愧于天下?”
群臣齐道:“臣附议!请皇上不赏!”先前还一门心思要赏,现在却是一门心思却赏,差别只是在于多了榜样而已。
“你们的心意朕心里明白。”秦始皇道:“但有功必赏,你们的功劳朕一定会赏赐的,这事议定之后再赏赐你们。在这之外,还有几件事情要处理,首先是国尉一职虚悬,国尉关系甚大,天下兵马不能一日无人管理,朕看就子房出任国尉。子房,可愿为天下尽力?”
国尉用古代的话来说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用现代的话来说相当于国防部长,主管军队,关系很大。
历史上,尉缭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张良佐刘邦定平天下,两人都是善谋之人,由张良接替尉缭出任国尉一职再合适不过了。
张良谦道:“皇上眷顾,张良感激无已。只是张良才疏学浅,资历尚浅,不敢任国尉一职,还请皇上另择贤能。”
“谦逊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有时谦逊却不适用。”秦始皇剖析道:“缭子先生清高之士,数年征战,疲累不堪,想轻松轻松,朕也不能强人所难。周先生善兵,出任国尉一职未尝不可,但依朕看周先生更善于政务,他的策论很是高明,出任国尉一职不太合适。王翦、蒙武稳重之人,能征善战,毕竟年纪大了,打了一辈子仗,也都累了,想轻松一下,朕也能体谅。”
“唯有你子房,年轻骠锐,策出无方,身具统帅之才,更难得的是善谋善兵,能从大处着眼,统筹全局,由你担任国尉一职再合适不过了,还请子房不要再推辞了。”
王翦抱拳施礼道:“子房,皇上所言极是。王翦征战一生,打了数不清的仗,可让王翦心服者不多,皇上是一个,缭子先生是一个,周先生是一个,你子房也是一个。依王翦看,子房既有缭子先生的谋略,也有周先生的奇计,既能运筹帏幄又能决胜沙场,实是一等一的人才,若你不愿担任国尉一职,只有请缭子先生勉为其难了。你总不能强缭子先生所难吧?”
他的话立即得到蒙武蒙恬他们的支持。
张良沉思了一下,道:“既然如此,张良敢不从命,只是张良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指教。”
秦始皇很是高兴道:“子房主理兵事,朕就放心了。子房,你要明白,朕启用你,不仅仅是因为你才能卓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年轻有为,朕是想启用一批象你这样既年轻,又才具非凡的后进主理大秦军政事务,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大秦人才济济,要大秦不强盛都不行。朕在这里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大秦将会是国富兵强!”
其实这已经是在为周冲提出的“退功臣,进文吏”策略做准备了。
“皇上圣明!”群臣不得不佩服秦始皇深远的眼光。
张良道:“谢皇上眷顾,张良敢不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