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页(2 / 2)

大唐酒徒[校对版] 格鱼 2671 字 23小时前

萧睿扫了薛亚仙貌美如花的脸庞,心里还在狐疑,该不该跟这女子说一声,郑鞅没有死,好端端地就在自己府邸里。说句实在话,萧睿一直不太相信,这让郑鞅消尽钱财的妓女,会对郑鞅怀有真感情。

于是他便想试她一试。

“薛亚仙,郑鞅已去,美人却依旧笑秋风乎?”萧睿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传进薛亚仙的耳际,柔媚的女子蓦然全身一阵抖颤,深深地望了萧睿一眼,脸蛋儿变得煞白煞白,颤声问道,“这位公子,你认得我家郑郎吗?”

萧睿冷笑一声,“我不认得你家郑郎,我只认得那长安城外荒野地里的一具躯壳。”

薛亚仙惨烈地唤了一声郑郎,身子犹如风吹的落叶一般盈然倒落在草地上,眼中滑落两行清泪,就此晕厥了过去。这一声凄婉的呼唤,虽然声音并不大,但也引起了场上一些人的注意。

李宜向萧睿投过不解的一瞥,见他又匆匆走了回来,凝重的神色中带有某种欣慰和庆幸,不由更是奇怪。好端端地,怎么跑去跟几个歌女“交集”起来?

她在奇怪,可萧睿却在庆幸。他在为郑鞅庆幸,他所爱的女子对他有真情分在——能得到一份真爱,也算是郑鞅不幸中的大幸了。最起码,在感情上,他并没有任何失败。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萧睿暗暗有了帮助郑鞅和这女子成其好事的念头。

不过场合不对,李宜也没有再追问,只是与李琦一起有意无意地给萧睿介绍起了场上的一些权贵。礼部侍郎贺知章,吏部侍郎苏晋,名士焦遂,历史上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八个主角今天就来了三个。还有一些级别稍低的各部官员,最令萧睿吃惊的是,那个坐在一个角落里的神色温和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竟然是鼎鼎大名的王维。

第104章 秋夜绝唱

在这些权贵名士眼前混了个脸熟,萧睿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其实心里非常厌倦。方才那艳舞的一幕,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大唐的“淫荡”,他总算是明白:武则天何以能女子之身称帝、又何以能侍候完老爹又跟了儿子,而李隆基这个老扒灰就不用说了,公开强行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这些乱伦的事儿一起发生在大唐,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时此刻,他这才明白,自己让玉环留在洛阳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而也是在此时此刻,他的心态也有了微妙的变化:要想保护自己的女人和亲人,首先自己要强大起来,要有力量。否则,等突发性的灾难到来之际,自己岂不是眼睁睁地等死?

穿越以来的第一次,他对象征力量的权力和财富充满了异样的渴望。而也正因如此,他才耐着性子,一反常态地跟在李琦后面,逐一跟大唐的这些权贵们寒暄交集,要是往日,他断然是不屑于主动上前结交的。

人生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变数和无奈。所谓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为了日后的幸福生活,萧睿的人生哲学就在这一念间有了一个悄然的更新。

……

……

心态的转变,让萧睿再也不觉得这唐人饮宴的繁琐,反而是心平气和地旁观着,参与着,在旁观和参与之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机会。

在日头有些西斜,琼林山庄里的侍女们又上了一遍果品和点心之后,这场烟罗谷例宴终于走向了高潮——斗诗阶段。长安上流社会的人都知道,玉真公主这烟罗例宴往往有选拔士子荐举的“使命”,凡是受邀而来的士子,只要能在饮宴上做出佳作且得到了在场权贵和玉真的赞许,便有了出头的机会。

当然,也就是有机会而已。最后能不能获得玉真的荐举,还是要看玉真的心情。心情好了,玉真曾经一次荐举了两名士子,当初的王维就是其一;而心情不佳时,或许几次例宴她也不会出头荐举。道理就这么简单。

……

……

包括杨洄在内,来自长安贵族家以及崭露头角的平民士子纷纷开始了自荐吟诗。过程也不复杂,就是或者由在场的名士如王维之流点题,或者自行命题应景,写好后交众人传阅,获得好评做多者可胜出。

不过这一次明显与往日不同。玉真安排人在场中放了一个木质的精美画屏,士子的诗作完成后可以悬挂张贴于其上。之后,众人开始点评,觉得那首诗最妙最佳,便在那首诗下面所置的陶盆中放红枣一颗。

这一次,王维等人并没有出题,任凭士子们埋首自行而作。玉真妩媚的脸上隐隐现着丝丝遗憾,她举行例宴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荐举人才,而是为了获得绝世的佳作来配乐编排舞蹈。至于荐举,那不过是一种“附加品”,也是一个吸引士子参与的噱头。不过,令她遗憾的是,连续两年了,如此频繁的例宴上,她并没有发现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及李白“奔流到海不复回”之类的极品佳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