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页(2 / 2)

大唐酒徒[校对版] 格鱼 2573 字 14小时前

唐朝的中书舍人是正五品上阶,主掌传宣诏命,参与机密,也算是一个要员。在章仇兼琼等人看来,这在长安当一个中书舍人远远要比在剑南道做一个地方官要强上许多,所以章仇兼琼见萧睿面色不爽,还是安慰道,“子长啊,不要小看了这中书舍人啊,为天子办事,历练上几年,凭皇上对你的宠信,入主一部做个尚书都不是没有可能哟。”

萧睿只有苦笑。

李隆基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萧睿才醒悟过来。

第一道圣旨发出之后,玉真恰好进宫见他,说起此事,玉真不免抱怨了几声,说萧睿本就该是五品的驸马都尉,又立下这番大功,嫌李隆基封的太低。李隆基一想也是,也为了给玉真一个面子,就立即传下了第二道圣旨。

可玉真走后,武惠妃的一句无心之言又让这多疑的大唐皇帝猜忌之心骤起。武惠妃这样说,“皇上,萧睿此番定南诏、平爨区,在剑南道威望甚高。再加上他接管了鲜于家的产业……有他在剑南道,将来接替章仇兼琼为我大唐威震吐蕃和南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让李隆基心里感觉很不舒服。他想来想去,又觉得册封萧睿为剑南道节度副使有些后悔——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第三道圣旨。他决定还是要把萧睿召回京来,留在自己身边,再观察他几年再说。

这倒也不是说李隆基此刻对萧睿起了什么猜忌之心,只是这位大唐皇帝太过多疑了,猜忌臣子已经成为了他的下意识。而且,在他本心里,是有意要培养栽培萧睿将来当起大任的,而萧睿的南诏之行也证明了他的能力。

第五卷 青云路

第176章 九大节度使聚京师

开元二十三年的第一场雪飘飘扬扬地纷飞在天地间。鹅毛般的大雪中,顶着凛冽的寒风,长安城外,数十个城门处的平野上,竟然聚集着一群群来自藩镇的牙兵。有满面烟尘显然来自西北地区的雄壮军汉,也有面容清秀冷厉裹着厚厚棉甲的江南士卒,陌刀闪闪,长枪纵横,马嘶人穆,给这白雪茫茫的诗情画意增添了不少不和谐的杀气。

这一群群的牙兵们牵着马,聚在一起,互不搭腔,各自动作非常麻利地铺设着营帐。看样子,是要准备在此驻扎一段时日了。城门中来来往往的商贾百姓心里暗暗嘀咕,又到岁末了,又到了各镇节度使进京觐见的日子了。

但是,也有不少细心的百姓发现,今年,似乎节度使们来得似乎都比较早,大抵比往年早到了半个多月。

没有人敢去招惹这些军汉,他们都是一镇节度使的亲兵侍卫,个个都是疆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武艺高强性如烈火还有几分嚣张跋扈。不过,也难怪,节度使在地方藩镇,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就是赤裸裸的土皇帝。他们手下的亲兵,在某种意义上说,在藩镇无人敢惹,多年养成性情自然嚣张。

范阳节度使裴宽,河东节度使田仁琬,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河西节度使皇甫维明,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北庭节度使来曜,陇右节度使王锤,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岭南五府经略使范常在,九大节度使齐聚京师,他们匆匆忙忙地先后冒雪进了长安城,却并没有立即回到自己在长安城里的府邸,也没有进宫求见皇帝,就这样消失在茫茫雪色之中。

寿王府。

李瑁今儿个独自趺坐在小花厅里,喝着温热的五粮玉液,烤着火热的炭炉,好整以暇地等待着一些个重要的访客。今儿个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寿王府里的下人们都在心里琢磨着,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来来往往传递着美酒佳肴和果品。寿王殿下要设宴招待贵宾了。

“殿下,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岭南五府经略使范常在、河东节度使田仁琬三位大人到了。”一个侍女站在厅口恭谨地小声道。

李瑁温和的脸上闪出一丝失望,低低道,“只有他们三个?”

“是,殿下。”

“你退下吧。传他们进来。”李瑁沉吟了一会,摆了摆手,缓缓起身迎出厅去。心里却在想,王忠嗣、皇甫维明、王锤这三个狗东西竟然没有来,难道是投向了庆王那边?

想到这里,李瑁脸上不由有了几分愠怒。王忠嗣三人本是李瑛的嫡系,后来,李瑛倒台,李瑁在第一时间向这三位“无主”的节度使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但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他却不知,这三人一向看他不起,对他这个靠其母得宠起家的皇子,心里鄙夷的紧。

此刻的盛唐,在浮华的表象之后,其实已经初现了腐朽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