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睿,立储乃国之大事,事关大唐社稷,你何出此言?”见众臣在他的威势下安静下来,李隆基冷冷又道。
“皇上,臣之所以反对此刻立储,原因有二。一来,皇上春秋鼎盛,朝政一揽江山永固,这立储之事暂且急不得,而前太子李瑛谋逆之事在前,臣以为这太子人选需要从长计议,仓促不得。”萧睿朗声而言。
顿了顿,萧睿回身扫了一眼神态各异的群臣,又缓缓道,“更重要的是,庆王殿下如今正在领军出征,大唐与吐蕃人的战事正酣,如果在这个时候立储,势必会引起军中震荡……”
李隆基心里乐开了花,但面上还是阴沉似水。他身后的高力士深深的望着萧睿,暗暗翘起了大拇指,“毕竟还是萧睿明白皇帝的心思,替皇帝提出了一个暂时不立储的光明正大的理由。不过,李琮正在领军打仗,这个时候确实不宜立储的。”
高力士正在赞叹间,却又听萧睿朗声道,“皇上,在这个时候提议立储居心可鄙,皇上应该对提议立储之人予以严惩。”
众臣一惊,这提议立储之人便是李林甫,这萧睿不会不知,他这义正词严的一句话就将李林甫套了进来——李林甫可是他的老丈人啊,难道两家反目成仇之事当真?
第211章 李林甫吐血
李隆基坐在那里,也有些没反应过来。他深深地望着萧睿,心道萧睿你难道不知,此事的始作俑者乃是你的老丈人李林甫?
见萧睿的面色淡定自若,李隆基便又瞧向了李林甫。其实不仅李隆基,几乎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员都在用不可思议地眼神在萧睿和李林甫两人的身上来回逡巡,试图要从中“找”出点什么来。
李林甫面色有些苍白,微微垂着头,默然不语。但站在他身边的几个同僚,清楚地发现,他探出宽大袍袖的一只手,微微有些颤抖。
李隆基沉吟了一会,淡淡一笑,“萧睿所言有理,朕也觉得此刻立储不太适宜。诸位爱卿,你等意下如何?”
众臣“咀嚼”着皇帝口气中的“意味深长”,这些政客们心里大抵明白了过来,不得不一起躬身下去,朗声呼了几声“皇上圣明,臣等遵旨”,包括李林甫。
李隆基有些玩味地看着李林甫,又是淡淡一笑,“李相,你执意要朕立储,如今怎生就改了主意?”
“臣,臣虑事不周,诚如萧大人所言——请皇上惩处。”李林甫颤巍巍地抬起头来,官帽下的两鬓角上的一抹苍发分外扎眼,满是皱纹的额头上轻轻跳动着,他说完这话,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
咳嗽声越来越猛烈,在这静寂无声的朝堂上,显得非常刺耳。
李隆基以下众人皆转首看着这此时此刻分明老态毕现的第一权臣李林甫,见他微显老朽的身躯在咳嗽声中晃颤着,不禁心中都生出一丝感叹:这大权独揽的李林甫,老了。
李林甫最后一声咳嗽噶然而止,只见他头一扬,一口鲜血喷出,恰恰全部喷在距离他最近的章仇兼琼身上。殿中惊呼声四起,章仇兼琼一把扶住李林甫,疾呼道,“李相,你怎么了?”
李隆基也霍然站起身来,急急问道,“李爱卿……”
李林甫长出了一口气,摸去了嘴角的一丝血迹,躬身无力地道,“皇上,臣无碍,可能是这几日有些上火……皇上,臣身体不适,请准许臣回府休养。”
李隆基脸上浮起一丝担忧之色,急急摆了摆手,“朕准了。来人,传朕的旨意,召两名御医来送李相回府诊治。”
萧睿在一旁看得心中一颤:怎么会?
萧睿上前去要搀扶李林甫一把,李林甫愤愤地一甩袍袖,转身缓缓离开大殿,愣是看也没看萧睿一眼,只剩下萧睿尴尬的伸着手站在那里,置身于群臣古怪而复杂的目光中。
李隆基摇了摇头,心里瞬间明白,这萧睿跟李林甫之间的关系想必已经恶化很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