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并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在第二天发布立盛王李琦为东宫储君的诏书。但正式的诏书虽然没有发布,消息却从宫里传了出去。此消息一出,朝野皆惊。
得到武惠妃强烈暗示的寿王李瑁,在权衡利弊之后,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灰溜溜地半公开表示退出了太子的争夺。毕竟,盛王跟他是一母同胞,盛王做了皇帝,他还能保持现有的荣华富贵,如果他不管不顾站出来反对,恐怕连母子兄弟都没得做了。朝中,目前盛王走向东宫的道路上,障碍只剩下李琮的庆王一系。
李琮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趁着李隆基还没有发布诏书,李琦入主东宫没有形成既定事实的状况下,庆王一系的人马声势浩大地纷纷向李隆基上书,强烈要求立庆王为储君。甚至,一部分原先支持寿王的朝臣,也选择了投向庆王一系。
接到奏报的李隆基,不置可否,没有任何的动静。甚至,连续两日的朝会上,面对汹涌的要求立庆王为储君的声浪,微笑不语。
为了提防李琮铤而走险对盛王下手,武惠妃这些日子将盛王留在了自己的宫苑中。朝中的动静当然瞒不住宫里的李琦,听说除了部分中立的朝臣之外,大多数人都在支持李琮,心底的惶然和郁闷就不用提了。
想起自己孤孤单单毫无势力,李琦不禁慌了神。
支持庆王的声音如此强烈,其实出乎了李隆基和武惠妃的意料之外。这,当然说明了庆王的手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庆王的威望确实超出了其他的皇子。
按照武惠妃的意思,是想通过李宜和李腾空,争取李林甫对盛王的支持。只要李林甫转向,李林甫一系那为数不少的目前保持中立沉默姿态的朝臣,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毕竟,虽然李隆基已经表示立盛王为储君绝无更改,但毕竟作为储君,盛王的根基实在是太浅薄,将来……即便是坐上了储君的位子,也坐不稳哪。
但李腾空为此跑回家去,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李林甫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考量,竟然闭门不见李腾空。李腾空吃了自己父亲的闭门羹,郁闷地回了萧家。还没进门,李林甫派人就送了一封信来。
不过,信不是写给李腾空一人的,而是写给萧家四女的。
信上只有八个字:“静观其变,喜从天降。”
李林甫的态度让盛王和武惠妃心里不满,但也没有办法。武惠妃忍不住亲自召见了李林甫一次,但李林甫还是以身体不适推拒,气得武惠妃在宫里暴跳如雷大骂了几声老东西。
就在武惠妃咒骂李林甫的时候,李林甫其实被李隆基召到了御书房。
君臣礼毕。
李林甫听完李隆基的“设想”,吃了一惊。他犹豫了一会,还是上前躬身道,“皇上,臣以为,庆王入主藩镇非常不妥。”
“哦,何以?”李隆基微微一笑,接着又叹息了一声,“李爱卿,朕已经决定要立盛王为太子,但是庆王——如果让庆王留在京城之中,岂不是要让他们兄弟相残,都是朕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朕不愿意看到这样啊。”
李林甫心里冷笑了一声,心道皇家天性凉薄,你心里何尝有爱子之心?不过李林甫却还是做出一副深以为然的神色,道,“皇上用心良苦了。”
第232章 天空一声巨响,萧睿粉墨登场
李隆基微笑不语。
只是这微笑,在李林甫看来,太过阴险和虚伪。
李林甫咬了咬牙,低低道,“皇上,可是庆王殿下支持皇甫唯明在陇右私自扩军……倘若再让庆王去了陇右,臣担心……”
李隆基摇了摇头,“皇甫唯明扩军,是打着防卫吐蕃人的旗号,朕也有所耳闻,但是朕并没有放在心上。”
李隆基嘴角一晒,“李琮毕竟是朕的皇子,他扩军无非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以期争得储君之位罢了,这些朕心知肚明。但是换个角度看,吐蕃袭扰边关,河陇一线的确是需要扩增大量的兵员,只是如今国库空虚无力扩军——既然庆王和皇甫唯明肯出资为朝廷分忧,朕也乐享其成……”
说完,李隆基很是阴险的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