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皇上的话,小勃律叛乱已平,葱岭四夷宾服更甚往昔……臣奉旨,移民十万与小勃律,将小勃律王城更名为新唐城,同时在连云堡设立都督府屯兵震慑诸胡……”萧睿侃侃而谈。
李隆基叹了口气,一时间,心情很是复杂。抛开别的不说,萧睿对于大唐朝廷来说,还是居功厥伟的。小勃律一战让大唐威震中亚一带,安定了大唐的西北门户,同时千里奔袭吐蕃,借道吐蕃变相解了吐蕃进犯之难……如果不是他后来的诸多“大逆不道”之举,李隆基还真挑不出他一点毛病来。
“靖难郡王功勋卓著,朕非常欣慰。”李隆基半真半假地说着,摆了摆手,“来人,传旨,赐金花一朵,御酒三坛,绫罗绸缎百匹,歌女十名。”
“臣拜谢皇恩。”萧睿躬身淡淡道,但口气中并没有欣喜或者感恩的意味。
萧睿神色飘逸而淡然地站在那里,处在了群臣和大唐权贵们或是感叹或是艳羡或是镇服的目光注视中。此时此刻,不管是李隆基还是文武百官,都已经无法否认,眼前这个年轻人已经犹如那初升的红日一般,高高照耀在大唐万里疆域的上空,文采风流天下无两,武德功勋盖世无双,兼之仗义疏财品行高洁,他在朝野尤其是在民间的威望已经独一无二,无人可以取代了。
纵然是皇帝,想必也不能。裴宽眼中闪过一抹奇色,不禁想起昨日无数穷苦百姓聚集在萧家门口感恩戴德之声响彻半个长安城的情景。这些百姓或者在战乱中被萧家产业所庇佑,或者一直接受着萧家赈济院、福利院和书院的供养,皇帝和朝廷的恩德他们感受不到,但萧家为他们付出的巨大代价他们却是心知肚明的。
而正因如此,李隆基才不能也无法明目张胆地向萧睿下手。毕竟,在表面上,他还要维持着他仁德明主的光辉形象。尽管他的形象早已因为放弃长安,逃避蜀中而丧失殆尽了。
第332章 衣裾渺渺 终成绝响(三)
朝中目前的局势,裴宽自然是心里明镜似的。皇帝跟萧睿以及萧睿背后的太子之间那点说不到台面上的“猫腻”儿,他也清楚地很。说句实话,皇帝当初放弃长安,仓皇逃往蜀中,让裴宽多少有些失望,也看不起。而如今,李琮叛乱虽平,但皇帝想要回到过去,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在萧睿和皇帝之间,裴宽早就判断而出,皇帝终归是要失败的。对于萧睿,裴宽从不屑一顾到渐渐了解,再到惊讶镇服。眼前这个年轻人,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是李隆基的这些儿子所能比拟的,他太优秀了,优秀得不太像是凡夫俗子。
以他现在的权势和影响力以及在士林在民间的威望,皇帝就是想要扳倒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果——裴宽眉头轻轻一皱,他有些不太明白,像萧睿这样一个明明是淡泊名利仗义疏财性格清傲的人,怎么就会生出了篡位夺权之心?或者,他不过是在为太子打算谋划吧。裴宽暗暗叹息了一声,将自己的目光从萧睿身上收了回来。
李隆基咬了咬牙,沉声道,“好吧,今日朝会,暂且到此为止吧。朕身体不适,有事明日再议,退朝。”
他缓缓地站起身来,在两个小太监的搀扶下,正要离开文德殿,却听萧睿朗声呼道,“皇上,臣还有本奏。”
李隆基眉头一皱,回头来扫了萧睿一眼,心里恼火地咒骂了一声。
“说。”他摆了摆手。
“皇上,李琮叛乱突起,臣奉旨率军入中原平叛,如今叛乱已平,安西军马抽调中原,臣担心西域诸胡趁势而乱,所以请皇上恩准臣率军西归,以定安西局势。”
“呃?”李隆基身子不经意地抖颤了一下,心中旋即浮起一丝惊喜和疑惑,“他要回去?他想要干什么?难道,是朕多疑了,他对朕没有贰心?或者,故作姿态?”
一时间,李隆基心里便变幻了多种心思。而不仅是李隆基,纵然是站立殿中的文武大臣们,也多少有些震惊:萧睿要走?他不是要……
李隆基缓缓转过身来,定了定神,微微一笑,“叛乱初定,朝中局势不稳,靖难郡王还是留在长安,帮朕分忧吧。”
“皇上,叛乱已定,朝中有诸位大人在,而城外还有数万军马护卫京师……臣还是率军即刻离开长安……请皇上恩准!”萧睿又躬身道。
李隆基心里兴奋起来,但脸上却按捺住喜色,神色淡淡地,故作沉吟了一阵,这才叹息一声,“既然如此,国事要紧,为了安定西域拱卫大唐门户,就还是辛苦靖难郡王了——来人,传朕的旨意,明日一早,朕当亲自出城为安西大军送行!”
※※※
第二天一早,皇帝亲自带着满朝文武在城外送走了萧睿和他部下的2万安西铁卫军。看见萧睿军马掀起的烟尘渐渐淡去,李隆基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感到了异样的轻松。唯一让他不爽的是,前来送别萧睿的,竟然还有近万长安百姓。其中,不乏青衣羽冠的士林读书人。
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长安之外的官道两侧,绵延十里而不绝,人声鼎沸,其中泛起的感恩戴德声浪传进皇帝耳朵里,李隆基心里没来由地又窜起一股股无明业火。
萧睿大军离开长安西归的第三日,郑陇的大军便赶至长安。令朝臣们震惊的是,皇帝竟然亲自出迎,给足了郑陇面子。同时,马上便传旨册封郑陇为剑南、陇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加尚书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