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页(1 / 2)

大唐天子[校对版] 殷扬 2123 字 8小时前

“经过汉武的努力,匈奴被击破,自此以后,匈奴逐渐衰亡,最后这个种族都消亡了。”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汉武有如此武功,于华夏有如此大功,他是一个了不得的皇帝。”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华夏的贡献非常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材大略的皇帝。

“你们指责汉武,是因为他坚持对匈奴用兵,直到天下户口减半,百姓衣食无着。”李隆基接着道:“这并非他之愿,而是不得不为。”

李隆基这话说得很在理。以汉武帝之明,他并非不知道那样打下去,会让汉朝付出巨大的代价,可他不得不打。因为匈奴退回漠北后,就可以休养生息,直到养得兵强马壮了,再卷土重来。

在漠南打了败仗,再退回漠北,舔好伤口,卷土重来。这种事儿,在汉武帝以前,就曾三度上演。

有史可查的,在汉武帝击破匈奴以前,匈奴三次大举南下,三次大败而归,然后回到漠北休养生息。

第一次是在赵武灵王时期,第二是战国末期被李牧击败,第三次就是蒙恬击败匈奴。这三次打击,匈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是因为漠北的存在,匈奴最终都恢复过来了。

这三次大战的经验就是:不拿下漠北,所有的仗都白打了!

是以,汉武帝为了拿下漠北,不得不咬紧牙关打下去,直到打得天下户口减半。汉朝付出的代价是很大,却是彻底解决了匈奴这一巨患。

“朕要在武功上超越汉武,有何不可?”李隆基大声问道。

第五十八章 破大食之策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后世既有赞誉者,也有抨击者,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诋毁汉武帝的,多为那些迂腐之人,他们没有看到本质,不明白汉武帝为何坚持要把对匈奴的战争进行到底的原因。

在朝中,也不乏明智之士,深知汉武帝为何要那么做,比如说狄仁杰、王孝杰、姚崇和张说,他们就非常清楚,汉武帝那是不得不打。

“陛下英明!臣等赞同!”狄仁杰很是激动,上前一步,大声颂扬一句。

“臣附议。”王仁杰、姚崇和张说大声附和。

汉武帝的武功非常了得,后人多有赞赏,既然确立了这事,群臣又是振奋。

汉武帝击破匈奴,那是振奋人心的大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就是两千多年过去了,现代人提起这事,也是兴奋。

“陛下有如此宏图壮志,臣等自当尽心竭力。”狄仁杰马上表态支持,难掩兴奋之意。

要超越汉武帝的武功,谈何容易,放眼中国历史,有几人做到?这可是好男儿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时机,谁能不激动?

王孝杰、姚崇、张说他们更是激动得发抖。

“陛下有破突厥,灭吐蕃、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威服西域诸国的武功,若是再把大食击破,要超越汉武就是必然之事。”张说声调很高,声音有些尖细刺耳,都赶得上太监了,却是透着一股兴奋之意。

“没错!没错!”群臣齐声附和。

到了眼下这份上,李隆基在武功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若是把阿拉伯帝国击破,那就铁定超越汉武大帝。

至于文治,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就两个,即“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这两个治世,取得了灿烂文治,千古流芳。

“前任能够在文治上超越唐太宗,我为何就不能超越前任呢?”这就是李隆基的想法,他是现代人,要是在文治上连前任都超越不了,也太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