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辞相,辅助姚崇,倒是一个两全之策。既可以发挥狄仁杰的才干,又不致于让他劳累过度。
“武事,多涉机密,就不让你们知晓了。”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王孝杰年事已高,更有旧伤在身,身子骨大不如往昔,难以胜任接来的繁重军务,他已辞去兵部尚书一职。”
“啊!”群臣好一阵惊讶。
李隆基这也太雷厉风行了,他才刚刚登基,就把文武两相全换人了,这在唐朝历史上就没有过。就是唐太宗,在经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后,也没有如此雷厉风行,也是有一段缓冲时间,群臣还真是惊讶。
仔细一想,李隆基连庆贺都省了,换掉两相,也在情理中。
“陛下行事雷厉风行,臣等佩服!”对李隆基如此作风,群臣反而欢喜。
这才是做大事,干实事的嘛。
“敢问陛下,兵部尚书由何人接任?”
“是呀。大唐要与大食大战,兵部之事是重中之重,不在国策的铺排之下呀。”
“陛下,应当早定兵部尚书。”
群臣忙着上奏。
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掌管唐朝兵马的人物,关系太大了。
而且,唐朝要与阿拉伯帝国大战,早日确定兵部尚书,让他早点把事儿做起来,这对唐朝有利。
“张说文武全才,更是追随朕数载征战,立下大功,由他接任兵部尚书。”李隆基缓缓开口道。
“陛下英明。”群臣把张说瞧瞧,心悦诚服,对这一任命没有异议。
张说文武全才,在朝中的声望很高,都知道他是策论天下第一,目光深远,有大器局。而且,他是风骨凛然,武三思对他威迫利诱,要他诬告李旦父子,张说却是坚持正义。要知道,在当时武氏横行,气焰滔天,张说能如此做,那是何等的难得。
这几年,张说追随李隆基征战,立下赫赫军功,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由他来主持兵部之事,再好不过了。
“姚崇,你把国策的具体铺排说说。”李隆基冲姚崇道。
“遵旨。”姚崇应一声,开始具体铺排,道:“张大人,你负责吏治。邹大人,你负责律法……”
一个接一个的指派,头头是道,如同早就深思熟虑了似的。
而且,他指派负责的人,对这方面很熟悉,还非常善长,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了得!了得!”李隆基看在眼里,大为满意,这个姚崇不愧一手打下了开元盛世的基础,确非幸致。
今日才被任命为丞相,他就能如此铺排,太厉害了,没有几人比得了。
“姚大人对群臣了若指掌,佩服!佩服!”狄仁杰看在眼里,大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