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好,君越离开招待所,去到一个国营饭店吃早餐。既然来到燕京,肯定要吃点正宗的燕京早点。
九点钟,君越已经来到了猫儿胡同,大哥当年就在这里住过,也是他断联系之前的最后一个地址。
当然,他不会贸贸然的去问去打听。
先踩点,然后再打听。
在京城一处秘密单位,有位与唐君越有五分像的一位老爷子,一身威严,拿着简报,低声叹气,“傻老二,出来找什么找?”
唐君夏刚刚收到消息,远在老家的老二,居然来到燕京找他。
可他不能出去见他,也不能给他现在的任何消息。不只是他,还有老三,这些年来,因为革命,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和老三不能联系家里。
他也没有想到,他们三兄弟,他与老三就像双胞胎,小时候,年少时还不觉得,可老三二十岁以后,他与老三简直是一模一样。
从那时起,兄弟俩某些明面上的身份就合二为一,两人一明一暗。
为了国家,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们不敢给家里人任何消息。原以为解放后,能与家人相聚,可因为特别的原因,他和老三还得继续一明一暗。
说实话,离家几十年,他与老三对死去的父母还有老三有太多的愧疚,可因为时间的原因,多年不见,感情却生疏了许多。想回到从前,估计要相处一段时间。
如果老二过的很难,他不介意私下帮忙。他与老三感谢老二守在父母身边,给父母养老送终,也感谢老二多年来一直侍奉父母。
如今,他与老三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家的与老三家的孩子,也各自有了家庭。
不管怎么生疏,感情还是有的。何况老二一个老农民,家里条件也不好,居然还花钱出门来找他,真是难为了老二。
这份情,他和老三都得领。
对于老家老二的情况,他知道的就是个大概。没有刻意调查过,他获知的也是下面的人通过公安部门查到的记录。更多的就没有了,他不愿意让人去调查老二,特别是当下的环境。
不想老二被人调查的一清二楚。没有任何私隐可言。
唐君夏怎么想的,君越不知道。几天的走街串巷,他大概是知道原主的大哥当年是参加了革命,只是不知道是死是活。
三弟还要去到沪江市查查,忙碌了几天,君越松了一口气,知道是参加了革命就好(老大故意让人漏出来的),据知情人讲,有一年在燕京遇到过他,说是去车站接弟弟,弟弟要来燕京定居。
一切都明朗了,老三最后一封寄回家的信件也说了要去燕京找大哥,他仔细又看了看老三最后寄回家的那封信。信件上透露出来的意思,确实是兄弟俩联系上了。
只是他们当初没有深思,以为老三就只是想去燕京寻找老大,去了之后,就没有了讯息。
君越知道了老大老三的消息,沪江还是要去的。去看看也好,他顺便去沪江看看。老二家的已经联系了在沪江的姐姐。
自己不去,也不好,他难得有机会出来转转。再想出来转转,估计要等到十几年以后。
君越不是傻瓜,他大致能猜到老大老三的身份现在不能细查,无论生死。现在的社会环境还是比较平和的,再过几年,也许老大老三就算活着,都会出事。
如果他们活着,却不联系家里。大概是因为不能联系,他记忆中的那两人,还不至于如此没有良心。
心中的那块大石头已经落下,剩下的就是观光。
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舒了一口气。
明天去大院接孩子们,带着孩子们在燕京四处转转,也带着他们看看。难得来一趟,特别是文西,他想让文西涨涨见识。
转头看了一眼,自己拎回来的包包,明天去大院,给侯家人拎着。
小文西和婉婉已经在大院住了五天。去接孩子,应该送点什么礼物。
第一天去大院,他有仔细观察,侯家人过的俭朴,从家里的摆设,还有他们的穿着以及一些用具,完全能看出来。
当然,侯家夫妻俩,侯爷爷他们三的工资都不低。完全可以过的更好,第一天招待他和孩子们的饭菜,真是花了功夫的。
最近的每天,他都天不亮出去赚钱赚古董。给燕京的黑市市场,注入不少粮食,也让几百位百姓在短时间内(几个月)不用担心粮食
他觉得自己做了贡献,几天的时间,也有不少人找他的麻烦,可全被他一招制敌。那些人打劫不成,反而被他打劫了一番。
如今的君越,荷包绝对的鼓,鼓的他自己都觉得那钱很多了。
每次,被打劫反打劫那些人,他不多拿,只是拿三分之一。这些钱,他拿了。等后天天不亮,他打算去干一票大的。空间内的粮食巨多,第一次,他如此大规模不停的种植。
现在粮食已经多到让他侧目,也可以支助国家支助那些真正缺粮食的人。打劫来的钱,就算是他到时候做好事收的报酬。
一夜无梦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