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2 / 2)

自古文人相轻,那些平日里自忖才学甚高的读书人更是不甘落后。

于是就是被买回去的随笔上面添了一条条新的书评,而这一本书,作为启蒙自是十分合适,所以那孩童幼小时便受故事熏陶,到他长大成人后,有了新的收获,又会在上面添上新的一笔。

以至于后来有人突发奇想,将附着自家历代长辈点评的随笔又刊印出来。既是一种纪念,同时也彰显了他们书香世家的底蕴。

好家伙,这一下子又引得别家纷纷效仿,你家老祖宗就是读书人,我们家也不差呀!

后人在整理前人的文集时,将其中有价值的书评又一一汇总,最终的合集也不知超过原稿多少倍,真正做到了书评比书厚。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魏康乐自是不知道的。他现在每日过的自在的很,除了夫君讲的故事,他还会把生活中觉得有趣的事也记录下来。

这日,京中接到邸报,原来北疆那边已经和胡人发生了几次冲突,最初的时候,边关的将士们那可真是厉兵秣马,蓄势待发。

可是后来,剽骑将军发现胡人更多的是怕他们参与到几个王子的争权之中,所以才会扰边,大多数时候两方都是两军对峙。真正做到了敌不动,我不动;我不动,敌不动。虽说选择了从军就选择了刀尖舔血的生活,可是能活着谁不惜命呢!

因为之前他们开通了互市,户部为了充盈国库曾经下令,如非必要不得关闭互市,否则按律法处置。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非常诡异的场面,这边两军对峙、严阵以待,好似随时都要打起来一般,那边又有大梁和胡人的百姓互通有无,旁边还有兵卒维持秩序,上演着梁、胡一家亲的友好互助场景。

经历过最初的试探期后,守边将军发现胡人的确没有入关抢掠的意思,不过那些来交易的百姓中却仍是有不少应是各方势力的人假扮的,只看他们交易的货物就能推断出他们的用意来。

此种情况无疑对大梁是有益的,不过为防意外,将军和太守还是写了信八百里加急送进京来。

栗子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想到那首领若是知道自己几个儿子拿着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去跟敌国买来物资,并用买来的物资在自家打个底朝天,不知道会不会直接气死。

北疆的局势出乎意料的好,没想到南边倒是出了问题。

原来,今年南边遭了雪灾,眼看着马上就活不下去了,有的部落首领就带着族人举族迁徙,有往那更南边去的,有往深山里去的,当然也有往大梁这边来的。

在迁徙的途中免不了要抢掠一番,镇北侯身为枢密院副使,如今每日都忙得不可开交,栗子煜作为儿婿,自然是要出些力的,所以也跟着早出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