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就来了,地方政权方云几乎给他们自己来处理,那么如何保证这里不会乱?
说穿了不过是四个字,那就是‘依法行事’。说穿了,就是严格遵守汉律来管理这里。这可不是说说,毕竟汉末的时候汉律早就如同一张废纸。法律只在强者调戏弱者的时候可以使用,而弱者身上的这最后一层遮羞布,早已被强者给扯了下来。
既然是依法从事,那自然监察局也会在这里设立,实际上按照方云的说法,这就是地方的御史。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确保汉律的公正,还有效力。
太守和刺史已经被方云警告过,而且也有一部分人因为贪污渎职而被杀头的,所以他们自然知道应该如何办事。再说,方云给的薪水也非常丰厚,而且他们家族的商业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所以自然不会有谁那么脑残去为了一些小钱而坏了大事。
既然太守和刺史不行,那就找佐官或者县令呗!实际上这些大部分还真是下面的士人推荐出来的,在本土也是有根的,怎么也经不住那人情的轰炸。
不少人就这样默默的帮他们处理起了假冒伪劣来,然而还没有得瑟那么几天,监察局的人就上门请他们去喝茶了。结果就是冀州司马、别驾乃至下属十几个县令全部被撤换。不是平调到一些偏僻的县城担任县令,就是直接撤职。
糟糕的是至少十多个县令因为贪污受贿严重,直接就被砍了脑袋,家产充公。不仅如此,还把他们的具体贪污过程,金额还有为其他世家办的事情都给公布出去,随着报纸传得大汉都知道了。
这是一个重名声的时代,很不巧的是方云刚好掌控了舆论权。
他这样毫不留情的把这些人犯下的罪过,甚至把履历都给公布出来,别人怎么看?为什么并州就没有这种情况,不管是上任了一段时间还是上任很久的似乎都没有这种情况。
看着这些高大上的家伙,居然背着自己干下了那么多的天怒人怨的事情,他们的死使得百姓们难得的高兴了起来。缺乏娱乐的如今,对于这种行为百姓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问题是,并州真的没有这种情况?当然也有!
但是一切都是隐蔽的进行,然后政府会告诉媒体不允许写他们的文章。这样一来在外人看来,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地方,在这里几乎不存在贪污和渎职。
有了对比,反而使得冀州的那些官员显得更加的丑恶了。
连带着的,他们所属的世家也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有些时候天没亮他们会发现大门那里被泼了一大堆的秽物。只是由于机构的不健全,所以执法效率很低,实际上就算他们把小吏都换成他们的人,也没办法阻止本来就对世家不满的‘一小撮人’。
当然,他们可以严刑逼供,但他们会发现第二天报纸就专门报道了这件事情。报纸是晋阳发售的,主要是通过热心人带来冀州出售。所以刺史大人并不会禁止这份报纸,毕竟晋阳那边都没有说这份报纸的内容有什么问题。
结果很正常,小吏刚出门就被群众围攻,生死不明,随后不得不开革了他,案件重审。
只是既然都冤枉了别人了,那自然就得把屁股擦干净,否则的话政府的颜面也会丢失。最糟糕的是说不得,这官员又得换人了。
现在的冀州,官员们居然都开始不知道如何当官才好了,说出去只怕会笑掉别人大牙。
最伤透世家心的,是那些原本的好友,他们在并州回来了,带回了不少的礼物。然后就晋阳的见闻还有一些政策,隐晦的向他们炫耀;然后又隐晦的说冀州多么的杂乱,秩序多么的糟糕,还有市场是多么的萧条云云,听得别人不是滋味。
看着以前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的世家,如今不是儿孙入了学,就是出仕。再不然在工商业赚了多少多少钱。虽然都是一些阿堵之物,但他们也不能不承认,少了还真不行。
只看如今他们穿金戴银的,好不气派,偏偏自己却还是以前那么寒酸样,一天两餐不说一个月也吃不上几次肉,日子没法比。
回到房中更糟糕,家中妻妾白天被别人送了一大堆的礼物,晚上的枕边风也是不断。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下子真的是非常不好了。没有直接升级成家暴,那也是他们涵养好。
不多时,他们发现家中佃户似乎少了,不少人都退佃。愿意很简单,他们要去晋阳,在那里哪怕不种地,做工也能够赚到不少的工钱。方云规定了每天最多不能超过五个时辰的工作时间,同时还规定每六天必须要休沐一天。
最重要的,还是工钱丰厚,怎么都比种地要划算。本来土地就不是他们的,那么放弃也就放弃了。更重要的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并州那里运来了大量的粮食,有不少是他们没有见过的,但非常便宜的玉米和马铃薯,当然味道也不差,尤其是马铃薯亦菜亦饭,百姓非常喜欢。
大量的粮食的投入,使得冀州本身的粮食卖不出高价,更别说官府也刚刚宣布,以后的税金将不征收粮食,而是直接征收金钱。换言之,他们要先出售粮食换到钱才能够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