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1 / 2)

兵工厂这个想法还只能算是赵东云目前的远大理想,暂且不提。

任命了各部主官后,他就是让手下人开始奔赴直隶各府县招收兵员,这个时候赵东云也不知道是该吐槽还是赞扬北洋的招兵体制了。

北洋各部队的招收兵员、训练兵员至今都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武卫右军有自己的招兵、训练体系,常备军也是自有一套,先锋队和自强军也是各干各的,甚至常备军里头的左镇和右镇也是各不相干,可以说要有多乱就有多少。

如今赵东云要办机枪队,同样也得亲自招兵然后自己训练,袁世凯可不会直接拨付几千个新兵给他。

可以说这种独立自主招兵的体制是日后各个北洋军阀脱离袁世凯掌控的最大弊端!

当然,吐槽归吐槽,但是赵东云还是不愿意改变目前这种独立招兵、训练的体制,除非他不想从脱离袁世凯掌控走向独立了。

而他相信,有同样想法的绝对不止他一个人,要不然北洋上下那么多精英,就没有一个看出这个问题?

不可能的事情,他们绝对是能够看得出来,但是他们就是不说,甚至不让别人说,为什么?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独立自主的依靠手下军队爬上权势最顶端嘛!

袁世凯兴许也是知道的,但是他有着绝对的自信掌控手下的那些军头大佬,而且他也这个能力,兴许还为了笼络手下将领也故作不知了。

其中真正的原因就不是赵东云所能够猜测的了。

当赵东云派出了人去招收兵员,去购买军械、那些手下人都忙得团团转时,赵东云也终于是略微空闲了些。

编练机枪部队的事情已经走上正轨,剩下的就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走,急不来也不用急,这个时候赵东云也是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向上了,比如说自家产业的发展。

赵东云和这年头的大部分官僚一样,自己当官然后家族有其他人经商,只是和其他家族不太一样的是,赵东云所在的赵家二房里,除了他这个当家人外,母亲不懂商事,而下面的一个弟弟过于年幼,所以这家中产业经营的事情也是得他亲自来打理。

于是乎趁着这几天稍微空闲一些,他就是把福元纱厂的总办赵晨滨给叫了过来,准备就纱厂扩大规模的事和他谈一谈!

第036章 福元纱厂

福元纱厂,这是赵东云去年整合了家中其他产业后所开办的一间纺纱厂,当初的想法只是想要让家族进军实业,免的一直依靠老家里的那些土地以及传统商铺过日子,那样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地主老财,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且资产上也很进行大规模扩张。

所以赵东云一咬牙就是把老家的诸多产业给变卖了,另外把家中老宅埋着的诸多银子也搬了出来,凑足了十万两银子收购了天津的一家纱厂并进行购置设备进行扩张。

那纱厂原本是英国洋人所开设,不过那洋人因为年纪大了,想要回英国享清福,所以就折价售卖给赵东云,随后改名为福元纱厂。

由于是收购,所以原有的工人、设备、甚至买卖渠道都还在,赵东云只是换上了自家人当总办就没怎么管过了。

收购后的福元纱厂总办名为赵晨滨,看他这姓就知道他是赵家的一份子,其人乃是赵东云的一个远方叔伯,以前就是赵家二房的大掌柜,管理二房的诸多商铺,如今那些商铺没有了,他也就被赵东云弄到福元纱厂去当了个总办。

其人虽然年纪较大,而且属于老派之人不太懂那些机器纺纱之类的,不过这都不要紧,他过去实际上就是管钱和管人的,而工厂的实际事务还是有原来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那纱厂由于一开始就是洋人所开办,一群高层管理实际上也是洋人所担任,管理体制自然也是西式的,并没有这个时代华人工厂的诸多弊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初赵东云接受了这间纱厂后,并没有对行政和业务管理层进行更换的原因,因为没那个必要而且换了他们赵东云也找不到更好人来担任。

再说了,如果福元纱厂里没有原来的那群中高层管理人员,他赵东云也不会花费巨资收购了呢!

自从去年收购了该厂后,由于赵东云投下去不少钱所以又添设了部分设备,进行规模的扩大,这一年来业绩非常可观,那福元纱厂的几个洋人经理和工程师说,如今形势大好,应该加大投资规模,不用多久福元纱厂就能够成为直隶第一纱厂了。

直隶第一纱厂这话自然是虚的,如今中国的近代工业就算再怎么不济,但是纺织业里也是有好几个大厂的,几十万资产甚至上百瓦资产的缫丝、纱厂都有,自然轮不到他那间只有十来万资产的福元纱厂问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