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1 / 2)

他是庚子年后才去日本留学,不过学的并不是军事,而是学医的自费生,去了日本先上了日本当地的一所中学,去年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失败然后被迫回国。

明治时期的日本,人家日本人自己都很难考上大学,前期的那几所著名大学,比如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那可都是日本当代的名校,和报考陆士、海兵的难度是差不多的,而清末时期中国的那些多留学生里头,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够考上日本的那几所帝国大学以及陆士,就读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地方性质的学校,甚至有些连大学都不是,只是和赵东植这样读了个中学而已……

所以清末民国时期,别以为留日学生都很牛逼,其实牛逼的是只有那些名校出身的留学生,比如数所帝大或者陆士的毕业生,而绝大部分都是庸俗之辈,很多留日数年一直都是待在类似振武学校这种语言学校里头,而且两三年回国后估计连日语都没学会。

赵东植是赵家长房的二子,年纪比赵东云小了一岁,在赵氏诸多堂兄弟里头排行第四,他之所以会前往日本留学,是受到了赵东云的影响。

庚子年后赵东云回国,虽然那时候他还没有发达,但是好歹也算是进入了北洋体系,那时候他就是说服了母亲把他的弟弟赵东全送去留学,由于不是官派生所以很难进入欧美名校,尤其是军校,所以是选择了去日本,先到日本读几年中学然后试图报考日本的几所帝大或者陆士。

当时赵东植也是被长房那边送了去,于是这兄弟两人一同前往日本留学,数年后的今天,赵东云弟弟赵东全虽然没能和赵东云期望的那样考上日本陆士,也没能考上两所帝大之一,但是好歹算考上了刚成立没几年的早稻田大学,就读政治经济学院。

由于赵东全考上的只是一所刚成立没多久的私立大学,这让赵东云相当失望,年初的时候他甚至想要把弟弟赵东全接回国内,先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然后过几年再保送到陆士去留学,然而考虑赵东云年纪也不小,再这么折腾几年的话估计得五六年以后才能回国投身军界了,加上赵东全自己来电说想学政治经济之类的东西,对投军兴趣不大。

所以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所以年初只有同样什么大学都没有考上的赵东植回国,而赵东全则是今年上了早稻田大学。

这赵东植的履历如果做的模糊一些,这放到后世的百科上来一句留日学生,也能正儿八经的假扮精英分子了,但实际里他只是中学毕业而已……

第116章 赵东植之见

按照常规来说,赵东植回国后是没有可能直接进入北洋新军担任军职的,这年头留学生虽然回国后很好混,但那是特指手里头有着文凭的人,文科生的话回国后是需要经过礼部考试,然后才能被授予游学进士,举人出身,然后才有可能升官发财。国外军校出身的就简单多了,回国一般就被回各省任职,不用几年就是一协统领甚至一镇统制。

而那些拿不出名校文凭来的人可混不到多高的位置。

赵东植之所以能够进入第三镇,而且还获得了协军校的位置,自然和赵东云有着极大关系,他好歹是赵东云的堂兄呢,而且大伯父亲自写信过来放下脸面让赵东云给他这个二儿子安排一个前程,赵东云自然不好拒之不理。

加上赵东植对从军也颇感兴趣,所以就先安排他到了第三镇军需处里头当了司书生,后来练兵处颁布新式军衔的时候,赵东云也就顺手让他获得了正式的协军校军衔,这已经算是秩视把总,正七品的官身了,等今年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开学后,赵东云就会把他送进去,能学到多少,以后能有多少长进就只能看他自己的了。

其实他也可以和赵东平这样,不去上军校,然后从事军械、后勤之类的职位,有赵东云照着,前途也会有,比如现在的赵东平比赵东植年纪还小呢,但现在已经是“陆军同副参领”从三品衔了。

不过赵东平的出身以及任职经历将会导致他以后没有升迁的途径,他不可能和正规军官一样往标统带、协统领、镇统制这样升上去,他就算运气好顶多再升到“陆军同正参领”、三正品衔去当正军需官、正基本就到头了。

同样是正参领,但是“陆军正参领”和“陆军同正参领”却是天差地别,里头的差距就跟明朝的同品级文官和武官之间的差别。

赵东植是想要从军当军官的,自然是希望到北洋速成学堂那边去,这样他以后才会有可能去部队担任部队主官,小到排长大到统制,你得先去了军校学几年后才有这个可能。

赵东植看着侯客室里的其他几个人,心中略微感叹,这里头估计也就自己是个半道出身的军官了,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对自己这么不在乎了。

他赵东植是赵东云的堂弟,这层身份也不算什么秘密,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但是同为赵东云的堂弟,但是赵东植和赵东平之间的差距却是非常大,其他第三镇的军官看见了赵东平,大多会喊一声赵总办,因为赵东平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的职业军官,但是他却是掌管第三镇的军械后勤事务,除了他的本职事务外,他还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赵东云的私下代表。

比如说第三镇之前和张作霖联合剿灭杜立三以及接受冯德麟投诚的时候,出面的不可能是赵东云自己,也不是陈光远、林永权这几个第三镇的高层将领,而是赵东平这个原本沾不上边的军械处总办。

而他赵东植呢,刚回国,进入第三镇不足一月,不是正式军校出身的他又没有和赵东平那样去军械处或者军需处任职,而是到了基层部队里任职。这样一来两头不讨好,自然引不起别人的注意了。

“不过,等两三年后,我也未必没有机会和他们平起平坐!”赵东植甘愿到第三镇来先当一个被诸人瞧不起的司书生,为的只是一个进入北洋新军的契机而已。

随着那名协参领先进去被赵东云接见后,随后那名正军校、副军校也是相继被赵东云接见,而赵东植虽然是赵东云的堂弟,但是身为军官体系里最垫底的同协军校,自然也就只能在最后一个进去。

不多时,侯客室里就是走进来了一个壮汉的身影,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常年跟随在赵东云身边李三,此人名字虽然简单,表面官职也低,但是他在第三镇的地位不算低,乃是第三镇镇本部护卫队队官,同时还兼任第三镇镇本部总务处的处长。除了他的实际职位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几乎是赵东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他不仅仅是赵东云的安保头子,也不仅仅是一个随从那么简单,他同时还算是赵东云的副官,第三镇的诸多事务一般都会在他手里过一遍,然后才会抵达赵东云的案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