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陇还是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皇帝居然对他开出了如此大的筹码。不仅给他加了尚书衔,还在密旨里秘密册封他为陇右、剑南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暗示他,只要他率军助皇帝平定天下局面,将来必可封王爵。
这种“承诺”和封赐不可谓不大,荥阳郑家虽然在大唐朝野根深蒂固,实力雄厚,但能封王爵者却还没有。如果……郑陇面色流露出震惊和喜悦的神情,但心里却很平静。
一来,荥阳郑家全族包括他的儿子郑鞅的前途命运在内,已经跟萧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如果他背弃萧睿和李琦,郑家那数百族人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二来,他太了解这位皇帝陛下了。目下,他正值用人之际,不惜高官厚爵来拉拢他,但等天下大定之后,他还会不会兑现诺言或者会不会翻脸不认人,都还是一个难说的事情。
但萧睿和李琦就不同了。只要他坚定地走下去,支持到底,他跟郑家便是开国的大功臣,虽然未必有王爵可封,但再进一步登台拜相还是很有把握的。
皇帝日渐昏庸和衰老,萧睿势力盘根错节,明里暗里掌控着大唐的走向,身后还站着李林甫、章仇兼琼和玉真,而太子李琦年纪正轻如日中天……纵然是自己这5万剑南军归顺皇帝,李隆基便能重新掌握起政局吗?也未必吧。
退一步来讲,即便皇帝暂时占据了上风,萧睿手下还有十几万安西大军,还有爨人和僰人的数万精兵,一旦他铁了心跟皇帝撕破脸皮,凭借他巨大的财力和暗中的势力,以西域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假以时日天下必归于萧睿。
萧睿不是李琮,不是老迈的皇帝可以对付的。一想起萧睿手中掌握着的威力无敌的火炮和火器,郑陇心里就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哆嗦。他不知道,在这种近乎神兵利器的面前,这天下间还有什么人能挡住安西铁卫军的铁蹄。
一念及此,郑陇再无任何犹豫,躬身朗声道,“大将军,下官遵旨。下官明日便率军进驻长安……”
※※※
长安,朝会之上。
李隆基有些疲倦地靠在自己的龙椅上,望着下面两侧神色不一的文武臣子,心中渐渐有些不耐烦起来。也不知怎么回事,自打重新进了长安城,李隆基的身体便好像骤然苍老了下来一样,干什么都有些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来。
文武百官们正在喋喋不休地讨论着,平叛之后的诸项安民事宜,这些事务繁杂,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毕竟,李琮叛乱为期日久,造成的创痛愈合需要时间。
但李隆基当前对这些根本就不敢兴趣,目前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萧睿交出手中的兵权,作为皇帝他必须要重新掌控起一切——但如果是直接下诏夺权,一来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毕竟明面上萧睿还是平叛的功臣,强行夺权势必会引起军心动荡,甚至逼得萧睿铤而走险,走上李琮的老路。
还有就是,章仇兼琼、裴宽等人联名上奏,强烈要求朝廷议罪夫蒙灵察,派军征讨河东。李隆基当然不会立即答应,他早已派人暗中联络夫蒙灵察,许下了既往不咎的诺言,目下夫蒙灵察正悄然率军向潼关逼近,在这种时候,他怎么能将夫蒙灵察定为叛逆?但夫蒙灵察从贼却是事实,作为皇帝,他又不能公开为夫蒙灵察脱罪,只能含糊其辞推延开去。
其实,对于夫蒙灵察,李隆基心里也怀着一腔怒火。但现在用人之际,夫蒙灵察的背叛与萧睿的巨大威胁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他不得不按下怒火,向夫蒙灵察张开了欢迎的胸膛。
李隆基长出了一口气,用凌厉而浑浊的目光投在了默然站在殿中不语的萧睿身上。但当萧睿清朗的目光应向他的目光时,他又旋即将目光挪了开去。
然后,李隆基又将目光转移到李琦的身上,眼中不屑的神色一闪而逝。
“想要夺朕的皇位,你还太嫩了点。不要以为有萧睿在,你便可以一步登天!”李隆基伏在龙椅扶手上的手紧紧地攥紧,厉芒和杀机一闪而逝。这一抹杀机落在萧睿的眼里,萧睿心里暗叹。面对这样一把至高无上的龙椅,父子亲情当真是比狗屎还不如了。
“靖难郡王……”李隆基突然低低呼了一声。
萧睿一步跨出,朗声呼道,“臣在!”
李隆基眉梢跳了一跳,“萧爱卿,安西局势如何?”